这件事还真是一个巧合,那天朱寿去给太后请安,准备说自己要闭关一段时间(其实是准备去上少林)的事情。
结果刚刚问安没有多久,朱寿通过听风辨位就听到了隔壁墙根有人在偷听,当场就把这个小宦官抓了个现行。一番逼问之下,原来是太后张氏的两个弟弟,也就是朱寿的两个好舅舅,收买了这个小宦官,让他来打听宫中的种种消息。要知道现在宫里的消息已经涨到了原来十倍的价格,当然引起了朱寿这两个舅舅的贪欲,于是两人仗着自己国舅的身份,大着胆子从他们的姐姐太后这里入手,准备发展自己的情报网络,抢占这个市场。
当然这两位国舅的处置到后来一直是一个谜团,只知道两人被太后叫到宫里,过了两个月两人才被放回来,回来之后的两人变得白净了许多,虽然瘦了一些但是精神更加的旺盛了。最重要的是两人都一改原来专横跋扈的性格,变得低调谦逊了。对这两个月的遭遇两人决口不谈,因此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研究中正德年间的谜团之一。
回过头来看这个御史蔡昌,他赌了这一手不但没有中得巨奖,反而赔的血本无归。虽然太祖皇帝说过不能因言获罪,但是对于这些玩阴谋的行家来说,找个由头整治这个刺头简直是信手拈来。绝口不提蔡昌直谏之事,只是以扰乱国宴,惊扰太后等罪名,直接将其剥夺功名,打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同时在舆论上也将这个蔡昌渲染成一个政治上不择手段,投机钻营,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典型案例。
加上从朱寿到内阁到六部到监察御史在此事严重处理的一致态度,使得其他的言官们收到了这么一个信号:朱寿闭关这个事情是红线,不能碰。
没看到前任大明第一喷子谢迁谢侃侃和现任大明第一大喷子屠滽连私下都从来没有抱怨过朱寿闭关,加上大明第一大暴脾气的刘大夏也都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对朱寿不理朝政表达过任何的不满。要知道这三个人可是敢当着先帝在朝会上骂娘斗殴的主,没有缘由怎么可能这么安分。
反正有了这个蔡昌做底层言官和士子的投路石,其他不明真相的人也都消停了,知道“真相”也只会踏踏实实做事。反正见不见朱寿都一样,而且省了准备汇报和汇报的精力和功夫。
而朱寿则是通过这几个月,顺利的淡出了行政管理,加上春暖花开,江湖之行已经提上日程了。
“好了,准备就要出发去少林寺了,为了以后出去方便,朕需要准备另外一个身份。”朱寿对笑傲的江湖武林充满了向往。“朕决定化名叫朱寿,身份就是成国公家的旁支族孙吧,其他的给朕准备一下。”为此墨一开始吭哧吭哧的为朱寿去伪造一个天衣无缝的身份资料去了。
最后进过两人的反复商议修改,朱寿的身份资料被塞进了锦衣卫的档案中:
他今年16岁,是辅国公的远房族孙,出生于湖广江陵,自幼家庭贫困,13岁随体弱的父亲来到京城投奔辅国公,但是却被辅国公府上的恶奴羞辱,不久就一命呼呜。但是在临死前机缘巧合的遇到了当初救过的一个锦衣卫,而这个锦衣卫由于早年受创,无法生育,于是“朱寿”就过继成为了这个锦衣卫的继子。在“朱寿”15岁的时候这个锦衣卫也死于的任务之中,于是按照大明锦衣卫的规矩,“朱寿”继承了继父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年轻的锦衣卫,而此时正好赶上皇帝改革锦衣卫。在锦衣卫的训练中他表现突出,和其他的优秀锦衣卫一起被皇帝封为采风使,代皇帝行走民间。
“走,给朕挑护卫去吧。”朱寿在略微乔装了一番之后,跟着墨一出了宫外,去往墨衣卫的外堂。
墨衣卫分内外两堂,其中内堂都是阉人或婢女,外堂都是正常人,什么身份都有,隐藏在锦衣卫中。只有核心的成员才能冠以墨字加上数字代号,总计一百人,奇数为内堂,偶数为外堂,外堂的首领是墨二,职位是墨衣卫副指挥使。
“从现在开始,我是成国公的远方族孙朱寿,奉陛下的旨意前往河南陕西体察民情,陛下特赐我两名秘密护卫同行,明白了么?”朱寿用前世的带湖广方言口音的官话说道,此时的明朝人们说话还是以自己的方言为主,即使有见过皇帝的人猜测乔装后的朱寿是皇帝本人,但是因为这一口湖广方言口音的官话,立马就会打消这个念头:皇帝是在官话里面长大的,不可能会一口标准的方言普通话。
“属下明白。”墨一答道。
“叫我公子,态度自然一些,不要这么恭敬。”
“是,公子。”
“走,去墨衣卫外堂给朕挑护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