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蚂蚱庙(1 / 1)

老项城(今秣陵镇)城隍庙街路北老祖师庙与城隍庙之间有一座小庙,名曰“蚂蚱庙”。天下的庙千千万万,为何这座小庙名曰蚂蚱庙,是不是这座小庙小得像蚂蚱一样才叫蚂蚱庙?或者这座小庙内供有蚂蚱,才叫蚂蚱庙?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庙再小也没有像蚂蚱形状的。再者不论是人或动物皆有成神的,何时听说过蚂蚱也会成神呢?

其实项城这座蚂蚱庙内供奉的并不是什么蚂蚱,而是一位刘猛将军。说到刘猛将军,疑问又来了,这位神祇是不是姓刘名猛,并且是一位将军?这未免有些望文生义。其实对刘猛将军这个名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姓刘的勇猛将军。可能有人会问,这位姓刘的勇猛将军到底是谁,怎么又和蚂蚱联系在一起了呢?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最怕什么呢?抗战时期河南曾有“水、旱、蝗、汤”四大害的说法。“水、旱”好理解,如果遭到一场洪水或遇到一场大旱,庄稼岂不是要绝收了吗?因此被列为四大害之先。“汤”,则指的是汤恩伯,是******手下一员大将,因为他为保存实力消极抗日,反倒积极搜刮民财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被列为河南四大害之一。“蝗”,指的就是蝗虫,俗称蚂蚱。蚂蚱有什么危害呢?

蚂蚱,是蝗虫幼虫的名字,不过不少地方不管成虫、幼虫都叫蚂蚱;蚂蚱也有很多种类,但有的地方统称为蚂蚱。比如在项城这个地方,蝗虫与蚂蚱就是同义语了。

蚂蚱,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尤其像豆类、薯类的叶子。蚂蚱的繁殖力很强,有人统计,一只蚂蚱可产50个卵块。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含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蚂蚱一般胆小、喜欢独居,这时危害有限。可是如果它们的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成了群居。一旦蚂蚱群密度过大,就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它们把某处的庄稼植物吃完后再继续前进,没有植物可吃了,就会迁飞,飞起来遮天蔽日,遇到庄稼落地就吃,吃完这块地再吃另外一块,不但吃叶,甚至连茎秆都要吃光,可谓是一扫而光,致使庄稼颗粒无收,造成极大灾害。因此人们称之为“蝗灾”,史籍上有很多关于蝗灾的记载,见者触目惊心。

我国古代人对蝗虫认知不多,把蝗虫看作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也就把蚂蚱看成是“灾仙”、“蝗神”。甚至还有“蝗鱼(虾)互化”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雨水充沛的时候蚂蚱卵生出了鱼虾,而干旱的时候鱼虾卵又生出了蚂蚱。老百姓惧怕蝗灾,因此民间多有修有蝗虫奶奶庙进行祭祀的情况,祈求灾仙、蝗神不要降灾。

项城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不知是哪一朝哪一代,太康、扶沟一带蝗灾肆虐,不久将来到项城。项城县令为此忧心忡忡,巡视后回衙卧床静思,想不出好的免灾方法。朦胧中梦见一峨冠绿衣、状貌修长伟岸的秀才手持名片前来拜谒,说他有预防蝗灾的方法。县令大喜,详细询问,那秀才回答说:“明日县西南边的官路上,有一跨坐在一头大肚子母驴上的妇人,她就是蝗神,你只要诚心诚意向她哀求,即可免除本县灾祸。”

县令醒后感到奇异,但为了免于全县生民涂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备齐了祭拜牲品,往县南出发,等候了良久,果然见有一妇人,梳着高髻、穿着褐色的帔裙,独自骑坐一匹老骡子,缓步向北行去。县令虽觉与梦中秀才所述略有出入,可也不敢怠慢,赶紧摆开香案,焚香奉酒,恭敬的迎拜于路旁,并且双手抓住骡子,不让它继续前進。

妇人开口问道:“大人有何贵干?”于是县令便全心全意的哀恳:“下官管辖的只不过是一区区小县,求您千万怜悯项城老百姓,使之脱离蝗虫之口!”妇人说:“可恨那柳秀才多嘴多舌,泄漏我的秘密,那就让它自食恶果身受蝗害,而不损失项城的禾稼秧苗可也。”接着饮尽三盅酒。县令再一看,却不见妇人与骡子的踪影了。

没几天,蝗虫果然群聚飞到项城,黑乎乎一片遮天蔽日。说来奇怪,那蝗虫绝不落入禾田咀嚼,只拣杨柳树身上集落啃啮,所过之处柳叶全光。县令此时方才省悟,那梦中秀才原来是柳神哪,是他救了项城百姓一命啊!

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表达了人们对蝗灾的敬畏,蝗虫奶奶庙大概就是在这情况下修建起来的。然而蝗虫是农作物的大敌,蝗灾是危害国计民生的严重灾害。对于那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所有庄稼都绝的飞蝗,人们深恶痛绝,可人力又无法抗拒,就只得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把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意向全都交给了虚渺的神明主宰,设法找到了一位威力无边的虫王神,也就是能治理百虫的大总管,便制造出了驱蝗神、蝗王神,并建庙祭祀。但是中华大地辽阔,南北东西气候、物产以至人情世俗各异,而岁月如逝,变化万千,所以祭祀者设置的驱蝗神、蝗王神,也有不同的的认知和界定。

那么驱蝗神、蝗王神都有哪些呢?

最早传说中的灭蝗保穑之神,指宋刘锜。刘琦,出身将门,少时从军征战,弓马娴熟骁勇善战,宋徽宗宣和年间,授知岷州,为陇右都护,成为专门对西夏作战主力部队的一名指挥官。由于他作战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连夏国境内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威名。据史载,“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小娃娃就立马不敢再哭了。

赵构建立南宋后,刘琦又成了抗金英雄,屡败金军,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尤其是顺昌之战中,仅率3000人守顺昌,与数倍于宋军的金兵奋战四昼夜,杀敌不计其数。金兀术闻之大怒,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增援,刘琦使用巧计,事先在金兵扎营之处的井水、河水中下毒,金兵饮之上吐下泻,丧失战斗力。刘琦率兵乘机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骑兵军),再次大败金兵。后来,金兀术再次率大军南侵江淮地区,刘锜再次奉命率军迎战,仍然运用顺昌战役的打法,再次大破金军的铁骑兵。金兵看到刘琦军旗,就惊呼“此顺昌旗帜也”,便抱头鼠窜逃命。

因此,宋史上说:刘琦神机妙算、精通武略,常常出奇制胜,威震敌国,即使把他比作汉将韩信,也不算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却遭到朝中秦桧等主和派的嫉恨,被贬为地方官,很不得志。在地方官任上,适逢百年不遇蝗灾,他千方百计灭蝗,取得成绩。当他六十四岁(1162年)得知自己一手创建的军队被毁时,呕血数升而卒,后谥“武穆”。得此谥号的还有岳飞。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大旱,蝗灾横生,在此危急时刻,宋理宗借助刘锜的抗金战场勇武、地方驱蝗有功之名,敕封他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以此灭蝗。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结果蝗遂殄灭。不过“蝗遂殄灭”这几个字说得有些神乎其神了。此后江南地区为他建庙,供奉他的塑像,并且还有庙联,有的是“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返;驱蝗成稳岁,将军合号百虫来”,有的是“破拐子马者此刀,史书麻扎;降旁不肯以保稼,功比蓐收”。“旁不肯”是一种吞噬蝗虫的小虫。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蝗王神——刘猛将军了。源于刘琦的刘猛将军庙多在江南。

另一位较有名的蝗王神是刘承忠,据清《畿辅通志·祀典》中载:刘承忠,元代吴川人,元末任江淮指挥使,当时江淮地区蝗灾严重,他率领军民把蝗灾扑灭,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元亡后,刘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刘猛将军”,建庙祭祀。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由本地最高行政长官主持祭祀,项城的刘猛将军庙大概也是此时建造的。直隶总督李维钧为刘猛将军庙写碑记,首次出现刘承忠名讳。碑记称刘承忠,元吴川人,“吾父为顺帝时镇江西名将,吾后授指挥之职,亦临江右剿除江淮群盗;返舟凯还,值蝗孽为殃,禾苗焦悴,民不聊生。吾目击惨伤,无以拯救,因情极自沉于河。后有司闻于朝,遂授猛将军之职。”

另外还有说是刘韦合的。刘韦合是北宋末年大臣,力主抗金。岳飞曾在他麾下当过小军官。后来在汴京(开封)时出使金国议和,因不屈服,壮烈自杀。保持了民族气节,所以《清嘉录》称他“为神固宜”。

还有说是南宋中期进士、太常丞刘宰的,因曾用为藉田令,职掌蝗蝻,呼为“猛将”。也有说是宋朝申江的一个放牛娃刘佛寿的,因曾在田野为积极扑灭蝗虫献身而奉为神。

其实,蚂蚱庙的正确叫法应该是蝗王庙、蝗神庙,或者刘猛将军庙,与蝗虫奶奶庙的含义绝对不同。蝗虫奶奶庙是把蝗虫当成神虫来崇拜的,而蝗王庙则是祭祀灭蝗神祇的。

为何蝗王庙被叫成蚂蚱庙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因为蝗虫奶奶的原因。

另一个来自八腊庙。八蜡庙,古时祭祀之名。夏称嘉平,殷称清祀,周称大蜡。旧时在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以祈祷来年丰收。八蜡供奉八种神:一先啬,即神农;二司啬,即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四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防;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属。

其中,八腊庙的“腊”应该读作“扎”,八扎与蚂蚱谐音,时间久了,八腊庙就叫成了蚂蚱庙。不管是蝗王庙也好,八腊庙也好,都和蚂蚱有关,时间长了,就混为一谈了。

项城蚂蚱庙建于县治搬迁以后。清雍正三年皇帝曾下诏特祀,每年正月十三、冬至后等三戊日祭祀,开始名为刘猛将军庙,祭祀的是刘承忠,祭词为:“上赞帝德,下惠生民,时和年丰,蝻蝝不兴,兹值岁暮,式荐明馨,神其诏格,庶几鉴歆。”

建国前蚂蚱庙还在,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被扒掉了,只剩下一地名而已。恐怕现在没人能说得上来蚂蚱庙在哪里了,甚至连这个地名都无人知晓了。

最新小说: [综英美]攻略之后 李氏 重生大唐天下李庆安 O装B后撞上了少将的易感期 贺先生,宠妻要趁早 小班纳特“先生” 穿成四个大佬的白月光 明末钢铁大亨 凌安的鬼夫大人 绝品护花狂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