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东南四里多地,过去有一古冢,拔地而起,占地好几亩,三层楼那么高。
关于这座古冢,传说很多。有的说,当宇宙初开之时,因为天灾人类灭亡,人世间只有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人居住在昆仑山,相依为命。两人商议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可是又觉得羞耻,兄妹怎么结婚呢?于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他们各自点起了篝火,发下大愿:上天如果要让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气合为一股;若不同意,就让两堆火的烟气分开吧。结果烟气合拢,兄妹成婚。烟气合拢时,两人为了繁衍人类开始交合,伏羲拿着用草编织的草苫遮住彼此交合的情景。因为人类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所以大家称他们为人祖爷,人祖奶奶。
五六千年前,人祖爷伏羲生活在豫东大地上,把陈(今淮阳)作为都成。传说他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今天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人祖爷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伏羲去世,葬在陈,一直保存到今天,人称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有庙会会,吸引海内外人们前来焚纸上香,追思人祖之功。人祖爷手下有一百位大臣,个个对人祖爷忠心耿耿,辅助人祖爷一统天下,功劳很大。他们活着听从人祖爷指挥调遣,死了以后也不愿意离开人祖爷,葬地就选在陈以南。从陈到今天的永丰,有一百座古冢,就是这一百位大臣的墓冢。上述古冢即为一位臣子的墓冢。永丰过去叫百冢埠也由此而来。
有人说古冢是西周时期的军事设施“烽火台”、“瞭望台”,站在台顶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发现敌情并报警,防止敌人入侵。发现敌情时,白天在台顶上燃烟,夜间在台顶上点火,以可见的烟气和火光传递给各诸侯国国君,通知各诸侯国君赶快调集军队勤王。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有个“一笑失江山”的故事,和烽火台有关。说的是周幽王的爱妃褒姒从来不笑,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逗她一笑,周幽王在骊山烽火台上点燃狼烟烽火,附近诸侯国君看到烽火点燃,以为京都有敌进犯,个个点将领兵前往骊宫。待赶到骊山下,却不见一个敌兵,只听宫内弹琴唱歌,便议论纷纷,原来是幽王正在和褒姒饮酒作乐。诸侯觉得上当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撤回了兵马。褒姒看见众诸侯白忙一阵,不觉抚掌大笑。幽王觉得一次不过瘾,又来了第二次,诸侯们又上当了,又垂头丧气的走了。然而真到申侯联结犬戎三面包围了京都时,幽王急忙命令点火发信号,希望诸侯敢快来救驾。诸侯们早就为幽王的失信而愤怒,说幽王又在戏弄我们,谁也不去救驾。结果幽王被戎主杀死了。
还有一个传说,建武十九年,光武皇帝先回南阳老家祭祖,然后巡幸南顿,带领全家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簇后拥,好不威仪。但由于路途遥远,一路风尘,天气多变,人马在途中不断出现病倒现象。来到南顿后,突然他的非常聪明而且漂亮出众的三公主暴病身亡,光武皇帝全家悲痛万分。当时天气炎热,尸体不能再运回京都洛阳埋葬,光武皇帝便命人看风水,选在了九棘沟和桃花沟之间一块地方,将其爱女三公主葬于此地。
当时三公主坟并不是很大,但不断有来祭奠的地方官员,而且凡是来祭奠的都从当地用新布带土来此添到坟上,以表达对公主的怀念之情。当地老百姓每年清明节一到,也来为公主添土祭奠,以表示对公主的哀思。就这样,多年后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公主坟。
还有一个更为离奇的传说。古时候,古冢葬的是一位心灵手巧又美丽动人的姑娘,古冢周围有村子,百姓都很贫穷,儿子该娶媳妇了,无钱买迎娶新娘的衣服。到了晚上,家中的老人拿着香火来到古冢前点燃,报上姓名,说出要借何物,并许下用完之后如数归还之愿。等到点燃的香火着完,要借的大袄大褂,礼帽鞋袜早已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古冢的后面。老人把衣物拿回家,给迎亲的儿子穿在身上,都是不大不小,不瘦不肥,合身得体。用完之后老人在衣物中包上几个喜火烧(烧饼),再送回古冢。屡借不爽。
墓冢里的姑娘成了仙,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便从冢里走出,在缓缓吹拂的晚风中,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下,身穿彩裙,一会儿飘飘起舞,一会儿抚琴奏乐,一会儿展开温润的歌喉,深情婉转地吟唱。夜深人静时,那琴声,那歌唱,传的极其遥远。村里的人听到这天籁之音的不少,但能一睹姑娘芳容的却寥寥无几。
冢边有户人家,在冢边里种了几亩瓜。农历七月,瓜开始成熟。高家儿子念着古冢仙女的好,摘了几个大熟瓜放在古冢上。白天父子摘下瓜拿到集市上去卖,晚上儿子独自在瓜棚里看瓜。七月初七那日,儿子忙了一天很是劳累,吃过晚饭来到瓜棚里沉沉睡下。时过半夜,迷迷糊糊中听见有美妙的声音萦绕在耳畔,便起身子要看个究竟。只见高冢上有位女子,身材苗条体态姣好,在尽情地弹唱跳舞,琴声袅袅,歌声阵阵,舞姿翩迁,一直到天要破晓,女子方销声匿迹。第二天,儿子把晚上看到的情景告诉父亲,父亲不信,儿子便带着父亲爬到冢顶,想看看仙女留下的脚印。却见上面的青草依旧茎秆直立,叶片鲜绿完好,看不出一点被踩踏过的痕迹。父亲更加不信,说他睡觉睡糊涂了,做了美梦信以为真了。儿子不服,第二年他又在那地里种瓜,瓜成熟时给古冢放上了更多的瓜。到了七月初七晚上,父子俩躲在瓜棚里,终于亲眼目睹了仙女的风采,聆听了美妙的琴音歌声。
父亲怕给仙女带来麻烦,嘱咐儿子不要把这事外传。哪知儿子的嘴没有遮拦。到底还是把事情说了出去。就这样,七月七仙女在土冢弹琴、唱歌、跳舞的事,在周围的村庄一传十,十传百,传得家喻户晓。到了下一年的七月初七晚上,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到古冢,等着看仙女弹琴唱歌跳舞,仙女吓得整夜没敢露面。不久,有人看到那位仙女驾着彩云飞上天空,迁移到山清水秀人烟稀少的幽静之地去了,这里再无人听到那美妙的琴音歌声,更无人看到仙女的身影和舞姿。从此古冢不再显灵,那些衣物再也借不回来了。
人祖爷和百冢埠的传说有可能是真的,但那一百座墓冢究竟在哪里,没谁能说得清,永丰南古冢是哪位大臣的墓葬,也没谁能说得清。把这座墓冢说成是西周时期的瞭望台、烽火台有可能是事实,那时人们就是以此作为军情传递渠道的。刘秀有没有一个三公主死后葬在这里,倒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古冢中有仙女则属荒诞不经了,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罢了。那么,这座古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章丘县龙山镇(今山东济南章丘龙山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普遍采用了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而红陶只需要950℃,白陶更低,需要800--900℃。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纯黑均匀质感的黑色陶器,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龙山文化并不是专指山东省济南章丘县龙山镇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而是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历城县龙山镇,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和伏羲时代大致吻合。
1958年,项城县大规模平整土地,人们来古冢拉土填洼,其间挖出了一批黑陶器,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政府把这些器物收缴归公了,项城县博物馆现在还有,成为镇馆之物。
但古冢中却没有发现尸骨和棺木,因为四五千年了,尸骨、棺木早就化为泥土了。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经考古专家鉴定,项城发现的这些黑陶是属于龙山文化遗留物,距今也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难道这个古冢真的是伏羲时代一位臣子的墓葬吗?如今古冢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准再到这里拉土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下边说说两个张古冢村的来历。
明初大移民时,张姓从山西洪洞来到河南,开始居住在陈州(淮阳)南张老家。到了明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军攻打陈州,人们害怕打仗丧了命,纷纷逃命。张姓十三世孙张四郎从陈州迁居到项城县徐冢村(今千佛阁办事处霍营行政村徐冢自然村)。到了清康熙年间,张四郎之孙又从徐冢迁居古冢西侧,成村名张古冢。
古冢东侧也有一个村子,村民也姓张,先祖也是山西洪洞县移民。来项后,始居今官会镇高楼。后人口增加,兄弟分家,一支迁居于此,子孙繁衍,成村名也叫张古冢。
东边的张古冢比西边的张古冢迁来稍早一点,但没有西边张古冢人口多,为区别计,经协商,古冢东侧的更名小张古冢,古冢西边的更名大张古冢。两支张姓不同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