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郑郭集西南六里、人民沟支流赵集沟东岸,王堰坡和菱角湖之间,有个郜堂,村里住着许、郜二姓,所在行政村以郜堂命名。这是实实在在的事,谁也不可否认。
但是,要说贾岭集南面有个郜庄,又叫白马郜庄,恐怕有人会说,别开玩笑了,我查看过项城地图,从来没发现贾岭集南有这个村庄。贾岭集上的年轻人肯定会大发雷霆,完全是胡说八道,我自幼就出生在贾岭集,什么郜庄,什么白马郜庄?我怎么不知道?
你别发火,贾岭集南确确实实有个郜庄或者叫白马郜庄的村子,且居住的是郜姓。不过现在这个村子没有了,据老辈人讲,白马郜庄消失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军战项城的时候。距今三百七十多年过去了,一个消失了的小村庄,谁还会记得它?
古郜庄白马郜庄在哪儿?出了贾岭集顺着106国道向南过了姜庄,路西建有一处新式居民区,叫迦南花园。迦南花园院墙西邻近一条南北走向大沟,院墙西南角不远处有一座青砖白灰口砌的单孔小桥,看起来古朴沧桑,可那青砖却不同寻常,无论长宽厚都比现在的砖头大得多。如果现在的砖头上秤称四斤重的话,那青砖绝对有十斤,分明就是明朝砖,清代砖要小一些,最多也不过八斤重。这小桥名叫郜桥,如今保存基本完好。
跨过郜桥向西是一条田间小路,专供收庄稼使用,平时少有人走。小路南是李店的土地,小路北是贾岭村三队以及姜庄的土地,方圆几千亩地没村庄。距离郜桥二百米、小路北稍高一点的田地,就是白马郜庄的遗址。怎么样?信服了吗?
要问这白马郜庄是什么时候建起的,又是为什么消失的,先说说郜姓的来历。
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后,实行大分封,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先贤后裔,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封国,拱卫王室。其中周武王的异母弟、周文王第十一子(也有说第十子、第十二子的)姬载,被分封在郜(今山东成武),建立郜国,伯爵,史称郜侯。姬载就是郜国的第一位国君,史称郜侯硕父。在分封仪式上,周武王将象征着郜国权力的传国重宝——青铜器郜史硕父鼎,亲自授予郜侯,鼎上铭文详细记载着“所赐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数目,以为国宝,世世保守”等内容。
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威望很高,各诸侯不敢随便乱动,郜国日子过的还比较安稳。到了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逐渐下降,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出现了诸侯称霸局面,周天子也必须依靠大国诸侯才能生存,郜国的情况就大大不妙了。
据《春秋》记载:鲁隐公十年(前713)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意为齐、郑、鲁三国联合讨伐宋国,郑国军队攻入郜邑,把郜邑土地转让给鲁国;鲁桓公二年(前710)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说的是宋国的华督将郜史硕父鼎掠走,贿赂给了鲁桓公;鲁僖公二十年(前640),“夏,郜子来朝”,说的是郜国亡国之君朝拜鲁侯。从此,在华夏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前后延续了三四百年的郜国,再也难觅任何踪迹。至于郜国灭亡于何时,估计应该在公元前713年至公元前640年之间,具体是哪一年史料没有记载,后人就难以知道了,但亡于宋国是可以肯定的。
郜国被宋国吞灭后,国土被齐国趁机占有,成为齐国一邑,名为郜城。郜侯的后世子孙四散,有的在宋国做了官,有个郜延年任过宋国大夫;有的流落到晋国的郜城(今山西浮山县西南),成为一般平民。他们不忘故国,就以原国名为姓,称郜氏,尊郜侯硕父为天下郜氏的鼻祖。成武成了郜氏家族的发源地,晋国郜城成了郜氏家族的发祥地。
郜姓什么时候迁移到贾岭集南郜庄的,也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听老辈相传,明朝末年这里就住着郜姓人家,有弟兄三人,老大郜钱,老二郜坤,老三郜龙,以姓定村名为“郜庄”。因村中养了白马,被当地人称为“白马郜庄”。弟兄仨分别建有三个庄园,成一字型并列,三个庄园皆由青砖砌成的高大寨墙护卫,寨墙的墙垛上有方形射击孔,寨墙四角设有炮楼装有土炮。庄前是一个很大的水塘,时称“饮马池”,后世称为“郜坑”。
据说郜氏兄弟及族人非常富有,酷爱养马,饲养100匹大骡子、100匹大白马和100只大白狗。村子周围都是他们的土地,自种自收,从来不请外姓帮工,也从不与外人接触或者来往。外人也不敢进入他们的村子。在外人的眼里,这是一个神秘的小王国。
每年夏秋两季打场碾庄稼,郜氏兄弟不像当地人花费人力在田地边造场,而是在郜坑上架起厚重的木板,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场地。郜庄人把收割的麦秧子用车马从麦田拉到郜坑上的木板场地,套上骡子和马碾场。骡马的脖子里挂着大铜铃,走动时,铃声悦耳,木板下空空的水塘具有音响效果,声震引发的回声传播到很远,人称“响铃场”。
他们一日三餐,开饭时敲钟,声音浑厚。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用鼎盛着各种食品,要奏乐击钟列鼎而食。人们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能敲钟吃饭的人必然与家族历史有关系。世人猜想这白马郜庄是钟鸣鼎食之家,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排场。这钟声引发外姓人们对白马郜庄人来历的好奇心,但无人知道他们从哪来到此地的。因为他们从来不与外人接触,也从来不让外人进入庄园,所以村里的具体情况没人能说得清楚。
有一个传说,能证明白马郜庄人是古代贵族血统。春秋时期,郜国被宋国灭亡之后,郜国最后一个君主郜侯还在襁褓中,被一个仆人所救。混战之中,仆人骑一匹快马,抱着郜侯冲出重围,得以逃命。主仆几经辗转,来到晋国郜城。当时郜城建有尧帝庙,尧帝也是从山东一带走出来的帝王,仆人拜求尧帝看在老乡的份上,对幼主多加保佑。尧帝果然显圣,从此郜小侯主仆二人没遭大难。后来他们在洪洞县附近落脚,与庶人为伍,繁衍生息,继承了郜氏烟火。明朝初年大移民,郜氏族人听说搬迁地就是郜国故园,回乡心切的郜氏后裔们踏上了漫漫回乡路,有一支没回山东,而是留居在项城贾岭集南郜庄。
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和罗汝才联军把明朝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五万部队,从承天(今湖北钟祥)明祖陵(明世宗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祐杬的陵墓,朱厚熜尊其父为恭穆献皇帝,所以承天有祖陵之称)引到新蔡,从新蔡引到项城,又从项城引到今上蔡和店孟营,打垮了傅宗龙的部队,赶跑了杨文岳及总兵贺人龙、虎大威、李国奇。最后把傅宗龙的亲兵卫队七千余人再引到项城火烧店(今平舆和店),团团包围起来。围困了七天七夜,终于全歼了傅宗龙的队伍,并抓获傅宗龙,斩首于县城西关外。
当时李自成有十二万人马,一部分驻扎在卫店集的村前村后(今前、后营子),一部分驻扎在贾岭集东面(营房庄),目的就是对傅宗龙残部来一个三面夹击,阻止其逃窜。
当李自成队伍分散驻扎行走到白马郜庄的时候,郜姓三兄弟放出白狗袭击,咬伤了几名走在后面的士兵。如果郜姓三兄弟当时能出面善后,向李自成的队伍道歉赔偿,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偏偏郜姓三兄弟痛恨李自成造反,没把李自成的人马放在眼里,根本就没打算赔情道歉,并且发动族人准备和李自成决一死战。这实在与他们“与庶人为伍,不与人争”的祖训相违。李自成听说这一事情后,说,等拿下傅宗龙以后再说。
到火烧店被攻破、明军全军覆没、傅宗龙被杀后,李自成果然带着队伍找白马郜庄的人算账来了。尽管白马郜庄有高大的寨墙护卫,寨墙上有射击孔,寨墙四角有炮楼土炮,一个小小的村庄能有几个人,能有多大抵抗力量?李自成的军队轻而易举的攻破了白马郜庄,郜氏三兄弟身亡,白马郜庄的男女老少全都成了俘虏。手下人问如何处置俘虏,李自成轻轻说了一个字“杀”!士兵们正想报狗伤人的仇呢,得了这个命令,砰砰啪啪,嘁哩喀喳,把郜氏族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全部杀光!抢劫了财物,放火烧毁白马郜庄庄园后,在庄园北面挖了一个大土坑,把郜庄人的所有尸体抛入坑中掩埋,并垒起一个高大的坟堆。
本来一个神秘的白马郜庄此时成为一片废墟,多少年后废墟变成了庄稼地,人们把这稍高的地方称为“白马郜庄台子”,把埋葬郜氏族人的坟堆称为“郜坟”。
当时,李自成还把一个乌黑沉重的大钟推到郜坑里。久而久之,大钟被坑土掩埋,上部露出地面,当地人不知何物,以为是没有价值的石头块儿。一直到解放后,人们收割庄稼,曾在这“石头”上磨镰,孩子们曾坐在这“石头”上戏水。
有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个赶脚的蛮子,拉着货物到贾岭一带做小生意。他路过郜坑时发现此物远远发光。这人常走江湖,看出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稀有的乌金整体浇铸的古代大钟,就偷走了此钟,后来不知去向。那时,当地人很少见过的金子,更不用说乌金了,有的人连乌金二字也不曾听说过。当地人非常后悔,恋恋不舍地称它为金乌钟。
1966年城乡开展“四清”运动,郜坟被铲平,把土回填进郜坑,改造成良田。贾岭三队的一位程姓老人年轻时,曾在平整后的郜坟中心挖井。据他说,在两米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只精美的小瓷罐,里面是土;在三米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个稍大的精美瓷罐,里面是半灌水。那时是大集体,社员在大食堂吃饭,按照规定,所有锅碗瓢盆一律归公,家家不准动烟火。他上交了这两个瓷罐,放在了在大食堂司务长屋里,后来也不知去向。
据贾岭集居民黄恩亮回忆,**********初期,他十八九岁,在当时已是红薯地的郜庄中间位置淘红薯,淘出了一个砖砌方池。清理后,从四角挖出四只精美的瓷坛子,坛中无物。还挖出一个纯铜护心镜,还有一块墓砖上面摆放着一排铜钱。洗净墓砖上的泥土,发现上面刻着清晰的字迹:郜钱、郜坤、郜龙。****工作队听说后,前去他家做思想工作,说是这些文物属于国家,私人不得占有。黄恩亮就把这些文物上交给工作队队长王木峨了。
在郜庄灭亡以后的370多年里,贾岭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因为白马郜庄人富有,当地人逢年过节就去郜坟借碗盘一类的用品。只要在郜坟前烧纸祷告一番说出数目,碗盘会如数从坟里冒出来,但要定期如数归还。曾有个贾岭人过年时从郜坟借到了碗盘,少还了一个。其他人再去借时,郜坟里再也不出碗盘了,也不灵验了。
(本文原来由董留名、王金山、程朝玉、黄恩亮口述,王哲整理。收入本书时,编者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