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书院 > 都市言情 > 项城乡村岁月 > 92.陶庄历史追溯

92.陶庄历史追溯(1 / 1)

贾岭集西南十二里南新河西支西岸有个村子叫陶庄,据陶庄陶姓说,他们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之后裔。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逝世后好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约生活在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365—427)之间。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可以说,陶渊明也是名门之后。

陶渊明九岁丧父,家运衰落,生活一落千丈,贫苦不堪,沦为庶族,与母妹三人相依为命。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言无夸矜,喜怒不形于色;好饮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一反两晋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的风气,不但读了《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他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四海”和“爱丘山”的两种截然不同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学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为了生活,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篡夺东晋政权,是个野心家。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其心腹,写诗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遂于隆安五年冬天,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正月,桓玄果真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位,改国号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滥杀无辜、凭着私情任人唯亲的作风,感到失望,毅然辞职隐居。

元兴三年秋,迫于生计,他找到在朝廷任职的叔父陶逵,请求叔父介绍官职,叔父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刘云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即栽赃陷害。这次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穿了一身便服。

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呢?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留下《归去来兮》一诗表达自己的志向,随即离开了彭泽。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毅然辞职,是因为质性所然,并非矫揉造作。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自此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资”,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写有《五柳先生传》,人称五柳先生。他的诗有田园诗、饮酒诗、咏怀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

陶诗文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明白易懂,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传世名句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尤其是他的散文《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田园隐逸思想,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福祉。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始终认为学问出于勤奋,除此之外别无他路。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少年不语。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陶渊明问:“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晚年,他的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时,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最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这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他的好友为他私谥“靖节”,就是赞扬他节操高尚。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高超的的艺术成就,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今存诗125首,多为五言诗。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陶渊明生有五子,分别取名为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可能与他与他的嗜酒如命有关,这五个儿子智商都不是很高,都没做过官。晚年,他也许已觉察到儿子的平庸无能,是自己长期酗酒所造成的,于是后悔莫及地写道:“后代之鲁钝,盖缘于怀中物所贻害”;“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死后,他的子孙不断繁衍,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宗祠通联:门垂碧柳;手运乌甓。上联典指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陶侃任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还有: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亲撰。

宋代时,其子孙向北方发展,其中一支进入河南,在今项城贾岭镇及平舆县高杨店镇一带定居。后人口繁衍,散居于高杨店镇的前陶楼、后陶楼、东陶楼、西陶楼等村和贾岭镇的欧寨北面。至今,欧寨北面还有陶姓始迁祖坟茔在。早些年,逢年过节,高杨店陶家还来烧纸上香、修坟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他们的族谱上写着“五柳世家”,说明他们是陶渊明的后裔是确定无疑的。

清康熙年间,项城陶姓从欧寨北迁到欧寨东面,成村,名陶庄。丁集镇也有个陶庄,原来是陶姓所建村庄,有可能这支陶姓是从贾岭镇、高杨店镇陶姓中分支出去的。可惜,这支陶姓康熙以后绝迹了,已无从考察了。

按陶姓祖茔推算,陶姓在欧寨附近居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最新小说: 重生大唐天下李庆安 李氏 穿成四个大佬的白月光 明末钢铁大亨 绝品护花狂少 贺先生,宠妻要趁早 [综英美]攻略之后 小班纳特“先生” O装B后撞上了少将的易感期 凌安的鬼夫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