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封禅泰山之后,刘彻的小日子就过的一年不如一年。
元封之后又6年,武帝又改元太初。这次改元,是这年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一年之始。应劭说:“初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故改年为太初也。”
太初只用了四年,就改年号为天汉。也就是天佑大汉的意思?太初四年破大宛,汉武帝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
又一个说法,汉,即银河的意思,当时苦旱连年,汉武帝希望“天汉”降雨,保佑汉的子民。但老百姓可不这么认为。天汉,与“天旱”谐音。年号都天旱了,能不旱么!
天旱,哦是天汉。天汉也用了四年。
之后又改元太始。按应劭的说法是“言荡涤天下,与民更始,故以冠元。”再后改元政和。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年代,凭借武力连年出兵征讨匈奴,解除了汉家西北来自匈奴骑兵的威胁。应劭说“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太平”。两次改元都与此有关。每次都是四年。
老百姓说,太始就是“太湿”,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这连年洪水灾害,改元太湿,真应景啊!
政和就是“正好”。刘彻做皇帝做到这里也快要到头了,也该死了,果然,没过几天他就死了,真应了“正好”了。
……
古人说,皇帝调和阴阳,上应天命,下安黎民。
发明年号的汉武帝刘彻也不知道是执著心作怪,还是确实是天命所归,总之前面几个年号都是六年,后面几个年号都是四年,也真是奇怪了。
圣人云,古之圣天子以德治天下。
马丁侓云,故古天子失德则失天下。
……
“建安”,也就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
建安年间,中华大地上人才辈出,文臣武将们的身影,直到千年之后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文采上有“建安七子”,武将上就更不用说,几乎所有的三国神将全是活跃在这个时代。
大汉朝的皇帝虽然中间不能说没有好皇帝,但到了末年的时候,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刘家的统治,全靠着底下一帮不想失去自己权位的官僚贵族帮衬着。
然而这一切,到了“建安年间”,也就是汉献帝刘协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汉献帝刘协是汉朝的末代君主,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众多“三国迷”来说,他肯定是一个不陌生的人物。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个汉献帝与浩如烟海的汉末三国群雄豪杰相比,历来都不是一个怎么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拥有皇帝的高贵身份,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没有掌握管制天下的实际权力,因此他只是个被曹Cao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可供他Cao纵的政治王牌而已,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而言,他自然起不到什么关键Xing的作用。后来当曹Cao去世之后,由于北方已经统一,局势比较稳定,他的儿子曹丕就轻而易举地把汉献帝这件已经没什么用处的摆设赶下了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是为魏文帝。不仅里是这么写的,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但实际上并非这样。
酷匠|网v首…发i~
汉献帝从小命途多舛,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王美人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因此他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幼得不到母爱的体贴,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苦的。董卓攻入洛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并将之胁迫至长安。
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掉后,他的手下军阀起而作乱长安,更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气象,汉献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小年纪就要去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受到的磨砺不可胜数,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能与那些富家纨绔子弟先提并论呢?再者,汉献帝刘协从小天资聪颖,处事得体,董卓拥立他为帝虽是出于更便于加以控制的原因,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他比他的哥哥更有“帝王风度”:当董卓率军来到洛阳郊外偶遇少帝刘辩和刘协时,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这是很了不起的。在长安时,有一次闹饥荒,汉献帝命一位大臣开仓放粮,结果这位大臣监守自盗,饥荒依然严重。汉献帝通过当庭煮米实验戳穿了他的罪行,但却没有下令将这位大臣依罪斩首,而是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令他再去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自然不敢再搞鬼,很快就处理好了镇荒的事。
汉末的局势虽然军阀掌权,局势混乱不安,但人们对于皇权的认识跟今天人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差别,皇帝在他们的心目中依然有一种很神圣的权威Xing,以至他们虽然佣兵作乱,但绝不敢轻易染指皇权。即便是曹Cao也不能一手Cao纵整个朝廷局势,他的很多决策和命令,必须要得到汉献帝的同意才具有效力,才可以向外发布。
为了摆脱长安西部军阀的控制,重新稳定天下局势,汉献帝做出了东归洛阳的决定。事实证明,汉献帝的这一计划很有战略眼光。洛阳是东汉旧都,有着便于号令天下的优势。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汉献帝不惜历经千辛万险,耗时一年多时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汉献帝的归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局势,势力本来相对弱小的曹Cao在拥立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一下子就拥有了作为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优势,面对汉献帝的号令,地方军阀哪怕不愿服从,起码也得做做样子。当时曹Cao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刘表、袁术,东面有吕布,都是势力远胜曹Cao不好惹的主,汉献帝的到来,使这三方顿感压力倍增,吕布表示拥护中央朝廷,立即解除了和袁术订立好的同盟关系,袁术称帝,立即遭到了四方诸侯的声讨,很快在众人的攻伐之下灭亡,在官渡之战中,刘表本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但因为有汉献帝存在的缘故而不敢发兵袭击曹Cao后方,而是采取中立态度任凭曹Cao和袁绍斗得你死我活,这解除了曹Cao与袁绍作战的一个很大隐患。
当时天下的很多有才之士人心归汉,依旧怀有着强烈的拥护汉朝廷恢复天下一统、实现汉室中兴的志向和愿望,因此,他们奔着拥护汉献帝的目的才来到曹Cao的帐下,表面上是作为曹Cao谋士协助他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实际上是代表汉献帝与曹Cao合作。这里面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荀彧。正是因为汉献帝的向心力,才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来到许昌,一时间人才济济,这给曹Cao集团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汉献帝离不了曹Cao,曹Cao也离不了汉献帝,如果没有汉献帝,就绝对不会有后来的曹Cao。
汉献帝最后退位,并非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形势、为保护黎民苍生免受战火屠戮而主动做出的选择。曹Cao去世后,原本依附于曹Cao的各派势力一时间失去了主心骨,就由原本的团结走向分裂,他的弟弟曹彰占着地利之机跑到洛阳想要夺取魏王之位,而当时屯聚在洛阳附近的一支曹Cao最为重要的嫡系部队青州兵也突然哗变,未得到允许就私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向东而去。面对这些局势,继承曹Cao地位的曹丕远没有足够的威望加以震慑,也就是说,北方的局势很有可能就此而再次走向分崩离析。此时的汉献帝,已然是一个政坛上的老手,如果他再来个顺水推舟,打击曹丕一下,绝对可以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但是汉献帝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此时的汉献帝十分明白,汉室衰亡已不可逆转,而天下的老百姓实在不能再经受战乱了,与其做无谓的抗争,不如直接做个人情,好让天下迅速走向稳定。
由此看来,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虽不能说是一代英才雄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如果说有真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错生在了汉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假若他能够被生在太平年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好皇帝。
这就是“建安”,这就是刘协。
刘协,真的是一个好皇帝。
微信搜“酷匠网”,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