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腊月十二。
燕纾今天有一大堆事情要办。
赶早先去趟柴府找李氏,“李婶儿,你带一万去雇牛车到城里市场采买。
记住,贵点就贵点,千万不要出城去江边批发,昨天开始进城要严查。
要买大白菜、萝卜、榨菜、芥菜疙瘩、豆腐乳、豆豉等能放住或适合做腌菜的,共总的斤数,按够咱们全府吃三个月的。
你上次做的那种小坛子糟鱼糟虾糟排骨肉的,也如法再来上一百坛存起来。一趟买齐,当时凑不够数的协定好让商家送过来,尽量不要再出去了。
还有啊,各样的菜种子也买些回来,备着开春把菜地种满。再带上购盐本儿按全府人数最大限额买盐。”
燕纾一样一样嘱咐着,如临大敌一般对待,一眼望出去三个月的。
三个月啊,不算多,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一旦发生疫病,半年能控制住都是最短的。古代社会人口的流动性低,好处是便于病源切断,不好处也是由此引起的物资供应很容易被切断。像莀州府城这样的滨水山城,基本生活资料一点儿都不能自给自足,全靠外埠运输进来。设若病源扩散,周边州府自顾不暇时,谁能顾得上莀州断不断供?
她一个小女孩能力有限,更不是圣母体,只能尽力护着自己人过活的小日子,别的真管不了,先囤起来再说。
李氏是个明白人儿,接过一包袱的银钱,不仅听懂了少主的字面意思,也听出来了不能说的那些意思。这个架势,可是要防备出什么大事儿啊,昨天开会的气氛已经很不同寻常了。
李氏眼里露出征询的意思。燕纾也秒懂了。她点点头,“你家里也都备上些,钱从府账上出。若有邻舍见着问,就说主家送冬米。”话说后来,竟由此演化出一个“腊月十二送冬米”的习俗,在莀州当地传循开来,也是燕纾当时意想不到的。
燕纾留着五万的骡车,叫他拉自己出城去东山临江阁。这么大的事情,她不敢到处乱说怕引发恐慌,但无论如何得给何叶田报个信儿。
“何姨,我来找你说个事儿。”一见着何叶田,燕纾就急切地说。
“咋的啦?上次来像个逃难的,这次来又像个逃犯一样紧紧张张地。来,到我屋里去说。”
“嗯,不过你不用准备茶水了,我说完就走。”
“那也得坐下来喘口气再说。”何叶田这些年什么大事小事都看淡了,万事都有个天意定数,人急也急不得。
上了二楼小茶室,把门关了,何叶田还是很自然地给燕纾上了一道现成的玫瑰果子茶。“说吧,这里没人听到。”
“何姨,昨天我在方老太医那里得知,恐有疫病入城。虽然不确定,但还是要早做防备得好。“
“是这样么?好,那我防备起来。”何叶田其实已经得到军中的传信,知道这个事了,不过她感念燕纾心里有她,能急着来告诉她。
果然,这个小丫头还是没白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