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虽然死了,但这场震撼整个大明官场的地震还远远没有结束.不论是朝中还是地方官员,很快就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以内阁阁臣黄立极,曙来,张瑞图,李国普为首,他们或本身就是阉党,或与阉党过从甚密,都怕崇祯对阉党穷追不舍,算账算到自己头上.因此一方面玩命地揭发魏忠贤的各种不法行为,竭力与魏忠贤撇清关系;另一方面对崇祯明令逮捕的"五虎"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以及"五彪"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人暗中维护.因为这些人都是阉党中与魏忠贤关系最密,为祸最烈者,如果他们都能从轻发落,那自己就更容易蒙混过关了.
尤其是负责会审这懈人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法司",很多官员自己就是阉党,审起案来自是避重就轻,并且将大部分罪责都归于死鬼魏忠贤,对五虎,五彪等人则颇有维护之意.
第一轮审讯完毕,三法司仅将田尔耕,许显纯二人问成了充军,籍家之罪,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削职为民永不叙用.至于田吉等"五虎",则仅仅是罢官了事.
而另一派官员,则是与阉党无甚瓜葛,甚至是前几年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人.他们很想借着这个机会,将攀附阉党的齐党,楚党,浙党等政治势力统统连根拔起,恢复东林党昔日的辉煌.因此他们坚决主张严审钦犯,并且不停地上疏参劾其他阉党成员,上至首辅,下至国子监的监生,凡是与阉党沾点边的,无不在他们的参劾之列.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崇祯皇帝的态度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皇帝似乎并不急于处置阉党成员.除了五虎五彪,朱由检并未再逮捕其他阉党,甚至就连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也好好地呆在府中.
这时京师的大街小巷上已经在纷传,说崇祯此次进京,倒有一多半是因为魏良卿要娶郡主朱存棋.而朱存棋早是崇祯的意中人,崇祯理应对魏良卿有"夺妻之恨".就这样都不重责魏良卿,说明皇帝生性仁慈,无意将所有阉党大臣一网打尽.
外界猜测纷纷,朱由检却不为所动,仍按照自己的节奏,传出一道道看似各不相关,实则环环相扣的圣旨.
首先,他宣布为"东林六君子"平反,并立即命燕凌赶至河南几人的隐居之地,将六人请回京师.
这下真是满朝大哗,谁都以为杨涟,左光斗等人已经死在锦衣卫诏狱里了,哪料想是被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秘密救出?只凭这一件事,很多人就断定,皇帝是绝不会轻饶阉党的.
第二,朱由检令各地捣毁为魏忠贤立的"生祠",但对当时提议修祠之人则不予严惩,只要求谁最先提出动议的,修祠花了多少银子,现在得个人掏腰包,将双倍的罚银交入国库.
这下又让阉党中人觉得皇帝还是打算高抬贵手,几个银子他们还是掏得起的,于是纷纷认罚.就连辽东巡抚袁崇焕,当年迫于魏忠贤的银威,不得不违心地在宁远立了生祠;此时也只好上表请罪,并乖乖地交了几千两银子的罚款.
第三,朱由检令各地守备太监,镇守太监,监军太监回京述职,并重新进行任命.这些太监里有不少是魏忠贤的死党,比如南京守备太监管宁,一听魏忠贤死了,都没等朱由检下旨,直接弃镇逃跑,不知所踪.其他党附魏忠贤的太监也人心惶惶,但又不敢不回京师,只得硬着头皮启程.
当然也有些太监觉得自己和魏忠贤关系不大,这次可是个获得皇帝重用的好机会.因此有的人还没到京师,就开始暗中活动,让一些无耻的官员编造一些自己的"德政",以图博得崇祯的好感.如果能混进司礼监,那就更妙不可言了.
第四,朱由检宣布五虎五彪之案尚未审清,将择日在京师最热闹的正阳门外天桥上进行公审,并且皇帝亲自主审!
这下又是满朝大哗,一方面,皇帝这道旨意等于彻底否定了"三法司"的审判和量刑,让阉党中人惶恐至极;另一方面,皇帝亲自主审,还是在宫外的天桥上公审,这简直闻所未闻!
因此,很多大臣纷纷上疏劝阻朱由检,不单是阉党,也包括一些中立派和东林党,合计竟有四五十人之多,带头的则是内阁的四位辅臣.理由则完全相同:不合礼制.
第二天,朱由检以一道极其简短的的圣旨,干净利落地向众人做出了回答.这道圣旨只有五个字:"听朕独断行!"
圣旨一出,黄立极做为首辅的面子可有些挂不住了.他觉得如果真是皇帝独断独行,还要内阁辅臣干什么?持有这种想法也不止他一个,黄立极与其他几位阁臣,以及六部官员商议过后,行使了"封驳"之权,竟把朱由检这道圣旨给退了回去.
朱由检也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自己当了皇帝,群臣自然要百依百顺.没想到内阁还有这么大的权力,竟连圣旨也能退还!
后来他从《皇明祖训》中查到,原来这"封驳"制度古已有之,明代同样继承下来.其本意是"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圣旨如果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实在不靠谱,内阁可以将其退回,让皇帝再慎重考虑一次.
这样看来,这项制度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皇帝也难免有犯错之时,这等于给了皇帝一次纠错的机会.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皇帝心意已决,即使"封驳"了,皇帝还可以再次降旨,这时内阁再"封驳",那就是抗旨不遵了.
明白了这一节,朱由检当即把圣旨原样发回内阁,仍是"听朕独断行"五个大字.
黄立极看罢觉得脑袋嗡嗡作响,已知这位年轻的皇帝看似话不太多,却是极有主见,亲自公审这件事怕是难以更改了.但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他又上奏称自己年老体衰,票拟太多力不从心,恳请辞官回乡养老.
这一招"以退为进"也是内阁大臣经常用的,而且屡试不爽,皇帝一般总会挽留.因为内阁负责票拟,简单说就是替皇帝做出决策,皇帝只需点头同意就行了.国事繁重,没了阁臣的辅助,皇帝一个人哪能忙得过来?因此黄立极将奏折递上去后,还是有所期待的,心想就算皇帝不改初衷,怎么也得对自己安慰几句,他这个首辅也就在朝臣面前赚足面子了.
哪知圣旨很快再次传来,这次更简单,只有两个字:"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