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附庸部落主动举族迁徙到了新阳翟城中,虽然没有明说,可兵圣却明白,这些突然而至的耳族附庸部落,是想求得他的保护。
到了这步田地,即便是猛虎部落新任的正式首领虎灭夫也拿这些部落没有任何办法,她当然不敢主动用强,将这些附庸部落强行从新阳翟城中带走。
于是,她只能黯然地带着自己的族人,和少部分还肯依附于他们的附庸部落一起离开故土,循着其他耳族部落为她们开辟的新道路,踏上了新的征程。
虽然发生了这件事,可整个耳族各个部落对于耳族圣者和三王者部落最初做出的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欢迎和满意的。
他们一到了新的疆域,自然遇到了那些皮肤黝黑、武功怪异的土著们强力的阻击。可惜,这些土著总体来说,强的人是很强,可是,这种形如枯槁的强者,也就是土著人口中的苦修们的人数终究还是太少,而且,这些个苦修在这个半岛上人数非常分散,还很不好战。
结果,在耳族一众强者的围攻下,这些苦修们大部分被杀,极少部分带着族人选择了投降。
而土著中其余人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别说是一级勇士了,就连那些原先被各部落事实上抛弃的没有能够成功激发血脉力量的耳族人,多能做到以一敌十。
现如今,这些没有成功激发出血脉力量都选择留在了耳族圣者的身边,他们押解着大批当地的土著俘虏,在恒河边建立了一座一点都不逊于新阳翟城的新城。
这座新城,用耳族人的话来说,就叫做圣城。也有人叫它新生之城。
三王者部落的首领带着各自的族人到了事先划分好的区域,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而三王者部落的少族长,也就象大力,白大量,以及包美美却都留在了圣城之中。
包美美最终还是把部落首领的位置归还给了自己的父亲,现在的她以及不再想过去那样,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一个部落,而是整个耳族未来的发展上了。
部落前首领和少族长一起被杀,一些部落精英被俘虏,而近七成附庸部落逃散,这就使得猛虎部落的实力大减。因此,最初在征伐整个中南半岛和半岛以北,如今归属于花豹部落的北方大草原时,耳族圣者并未强令其部落中的勇士必须参加。
有好战的猛虎部落勇士想要参加西征的,只能以个人的身份参与进来。
不过,当猛虎部落准备越过永河踏上征途时,包美美却力排众议,亲自率领归属于圣者的大军,准备协助猛虎部落再次西征。
耳族中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包美美的这个决定,包括象大力和白大量在内的将领都极力反对,可是,圣者七杀尊者却对包美美的这个提议大加赞赏。
这些站出来反对的人,他们的心中固然有厌恶和反感过去虎复国和虎克信父子言行的原因,而更多的却是,他们的心中始终存着门户之见。
经过七杀尊者和三王者部落的探查,他们发现,正如当初赵子虎指着地图对耳族的高层所说的那样,身毒半岛,与中南半岛的面积其实差不了太多,而且,身毒半岛南方同样被大海所包围,东方越过怒江,就是兵圣的地盘,怒江正是兵圣与耳族划定的双方的边界线。
而花豹部落固然在恒河以北占据了大片的草原,可是,他们以及在更北方的地方发现了西角族骑兵的身影。当初,角族被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中,特别是位于角族疆域内西部的右贤王和右谷蠡王两部,不但大片疆域被汉军侵占,他们两个部落的实力也同样大受损失。
没想到左贤王为了争夺单于的位置,不但没有派兵协助他们,反而在两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的时候,准备对他们两部落井下石。
在右贤王与霍去病那场惊世大战之后,右贤王战死,他在临死前,特别命令自己的儿子,让其奉右谷蠡王为主,立即率领剩余的部众向西迁徙。
对于右贤王临终的这个决定,右谷蠡王是极力赞成的,他到不在乎右贤王的儿子会不会奉他为主,他只是不想继续在和汉人在交战下去,更不想在受左贤王的气。
故此,在那一战之后,角族人就事实上一分为二。
被后人称为西角族的两部固然实力大损,他们不但被两位汉军大将杀了不少族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也损失了近三成部署。
可是,当他们跨过西域,翻过葱岭之后,一大片开阔广袤的草原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这里正是后世的中亚大草原。
这个时候,他们才赫然发现,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但土地草原广袤茂盛,而且,当地的土著虽然也是游牧民族,可其实力实在是太弱了。
右谷蠡王和右贤王的儿子,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彻底征服了他们纵马能赶到的区域。于是,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而右贤王的儿子继任为新的右贤王,他也依照父亲的遗言,奉新的单于为主。
西角族中,不再设立左贤王一职,而设立北贤王,西角族单于把相对富庶和温暖的南方当作了单于庭,而被北方大片未征服的区域扔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由他们带兵去继续征服这片区域。
将来,谁得到的领土最多,谁就担任北贤王一职。
这就是花豹部落打探来的消息。
故此,在花豹部落所占区域以北虽然没有边界,却有强敌。
因此,整个耳族部落若是不想被土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就必须继续往西进兵,何况,包美美也正想去看一看,赵子虎为画出来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当包美美说出这个理由之后,所有刚才站出来反对的人都沉默了。
正像包美美所说的那样,耳族部落若是想继续赢得大发展,那就必须先放下他们心中的门户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