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风挪了挪屁股,直了直身子,尽量坐的端正了一些,说道:
“襄阳不太平,你可知道为何?”
史嵩之闻言,“嗤”的一声,差点将刚吃进嘴里的一口茶水喷出来,笑道:
“你真当我是万事不懂的稚儿吗?
金国南侵,夺我中原。
如今我锦绣中华,半壁江山早已沦陷,襄阳作为宋金对峙的前沿,自然是危机重重了。”
杜春风没笑,依然扳着脸,如同一位先生在考较弟子,神情严肃的说道:
“你既然知道这些,那么,对宋金未来的局势有何看法呢?”
史嵩之一愣,他没想到,作为下里巴人的杜春风,竟然会问他这么高冷的题目。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思路,紧接着,便慷慨激昂的说道:
“收复失地,还我河山,自然是我辈大宋子民的夙愿。
我史嵩之但有一日,必定上马持刀,扬鞭沙场,手刃金狗。”
杜春风双眼紧盯着他,追问道:“你真的是这样想的?”
史嵩之头一扬,目光坚定,说道:“然也。”
果然有志不在年高!
杜春风暗赞一声,说道:
“为兄此去,短时间内必定不会返回。
如我在那边安定下来,你可愿来襄阳走一遭,实实在在的看看边关的情形?”
史嵩之不加思索的说道:
“生为大丈夫,本就应仗剑走天涯。
日后,兄长倘若有用的着小弟的地方,请尽管捎信过来。
小弟身为读书人,自幼遵从祖父教诲,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也时时练习。
虽算不上文武双全,却也不是那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
听到此处,杜春风便站起身,笔直立着,伸出右手,竖起成掌,说道:
“来!为了你的豪言壮志,咱哥俩击掌立誓。”
史嵩之也不怂,“蹭”的立起,伸出了右掌。
“啪”的一声,在这静谧的西子湖畔,两位少年郎掌掌相击,互相立下了驱逐胡虏,恢复山河的誓言。
......
......
次日,天蒙蒙亮,杜春风便悄悄的起了床。
他瞧了瞧仍在酣睡当中的史嵩之,不忍吵醒这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义弟,便屏着呼吸,轻手轻脚的开了门。
外屋睡着的丫环,由于随时要准备伺候主子,一向都是十分警醒的,听到动静,朦朦胧胧的就醒了过来。
她见杜春风出了房门,正欲说话,嘴刚张了一半,就被他一个禁声的手势给憋了回去。
他去到客房,叫醒郁杭秋,脱了睡袍,换好外套,俩人便不声不响的从后门出了史庄。
初秋的晨风,已有几分凉意。
杜春风伸了个懒腰,做了几下扩胸运动,将绸衫的下摆撩起,扎进腰带上,对着郁杭秋说道:
“郁兄,秋风送爽,咱们来个五公里越野,如何?”
“啥?蜈蚣岭月夜?”
郁杭秋一怔,说道:
“你没睡醒吧?天都亮了,哪里还有什么月夜?
何况,蜈蚣岭在吴山上头,离这远着呢!”
这话说的,令杜春风也是一愣。
不过,他立马便明白了过来。
却不想解释,挥挥手,说道:
“甭管了!咱们走吧!”
俩人一路疾行,到了清波门,天已大亮。
牛老汉领着他的堂侄牛千帆,依旧驾着牛车,与他们前后脚的,也到了客船上。
牛千帆,年38,身材壮实,识字,自幼跟着家中长辈学习造船术,技艺精湛。
简短的介绍后,牛老汉便一个人得儿得儿的驾车离去。
吃过早饭,看看天气晴好,万里无云,杜春风便令木叔解缆启航。
自此,晓行夜宿,风里来雨里去,历时二个月零二十二天,终于顺利抵达了京西南路的襄阳府。
不得不说的是,途中,南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1200年9月17日,太上皇宋光宗因病崩于寿康宫。
郁杭秋在一次上岸釆买物资的时候,听到了这个令人心悸的消息。
他心悸,并不是因为哀悼太上皇,说实话,太上皇的死活,跟他半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
而是,杜春风准确的预言,将他给彻底吓到了。
所以,回到船上后,一连好几天,郁杭秋都不敢与这位神仙般的人物对视,更不用说去主动找他说话了。
但是,在心底下,却已经暗暗下了决心,自己这一辈子,便要死心塌地的追随着他了。
还是杜春风发现了异常,再三追问下,郁杭秋才讷讷地说出了缘由。
杜春风哑然失笑,嘴里谦虚的说着“这没什么了不起”,心里却有些得意。
重生南宋,上天就给了他这一丁点福利,如果再不好好加以利用,真是太对不住自个儿了。
此时,杜春风不知道的是,自从太上皇驾崩的噩耗传到梅城的玉清观后,仍在那里流连的陆游老先生,便疯了般的四处寻找他。
凭着陆放翁丰富的人生阅历,打死他也不相信,杜春风一个乡野小子,能够瞎蒙到太上皇驾崩这样的大事。
并且,令人发指的精准到了某个月份。
那么,既然不是蒙的,只能证明这个少年郎确实是身怀绝世异能。
其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杜春风还预测到他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朝廷起复,参与到一场抗金战争中去。
抗金,是陆游一生的主旋律。
如今,有个神般的少年郎,言之凿凿的说他在垂暮之年,还能重回抗金前线,铸造大功业。
但具体何年何月,却又未曾点破,这,岂不令他心急如焚。
于是,他辗转从木星成那里得知,杜春风已北上襄阳,短时不会返回后,便将自己关在了房里。
苦思数日,扯断无数根白发后,终于做出了决定:
去襄阳,找杜春风!
临行前,激情四射的陆游还忍不住修书一封,托人捎往早已罢官,正在饶州乡下赋闲的辛弃疾。
由于怕书信中途遗失,陆游在信中不敢如实道出真相,只是语焉不详,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但最重要的却是敦请辛弃疾即刻北上,与自己在襄阳会合,声言事关抗金,有天大的事情要与他商议。
他相信这位与自己有一样的信念,一生执着抗金的老朋友,收到信后,一定会依约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