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开辟(1)
百姓们最缺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土地!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财富,历来被统治阶级所把持。为了吸引百姓应募,李少天史无前例地开出了一个丰厚的条件――凡被招募者,每人可获得八亩田地以及领取一袋大米,并且这八亩田地在战后三年内免收任何的赋税。
当然了,要得到这八亩田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非战死或者重伤,否则应募者要在部队中服役十五年,十五年后田地才能归其所有。八亩田地归应募者的名下,不可买卖,是其退役后的生活来源。
出于对土地的渴望,一些生活艰辛的百姓终于抵挡不住土地的引诱,在贫穷的驱使下,三五成群地出现在了招兵点,远远地观望着,窃窃私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发生。
终于,在第三招兵点,一名体格强壮、肤色黝黑、穿着破破烂烂的高个子青年将双手使劲在破衣服上擦了擦后,挺身而出,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满脸通红地第一个走进了招兵点。经过一系列的体检后,他拿到了盖着“东路军第三招兵点管理处”红章的土地契约书。
掩饰不住脸上的激动和喜悦,高个子青年小心翼翼地将契约书藏进怀里,然后扛起分发的一袋大米,大步流星地往家中赶去,他在所居住的村子附近获得了八亩田地,其中四亩良田、四亩薄田,届时会由专人前去给他丈量土地。
高个子青年此时并不知道,他已经在无意间迈出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幸运地得以载入史册。
有了高个子青年作为榜样,在八亩田地和一袋大米的鼓舞下,第二名应募者随即跃出了人群,快步走向招兵点,顿时,周围的人群便潮水般地向招兵点涌了过去。此情此情在各个招兵点上演着,一举打开了募兵的局面。
当然了,这八亩田地和一袋大米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应募者必须要通过招兵点的体检才能成为一名新兵,而且他们还必须要撑过三个月的新兵期,否则将被淘汰。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来应募的绝大多数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弟,自然能吃苦耐劳,因此只要过了体检的这一关,对他们来说就是万事大吉,接下来就会享受到犹如在天堂般的生活――享受新兵特餐,增加营养,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战场上的战机瞬息万变,可能这些新兵蛋子并没有完成三个月的新兵适应期就要奔赴战场,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
考虑到前线物资中转站的重要性,李少天决定将石川县县城交给自己信的过又有办事能力的人来镇守。因此,经过一番思量,他选择了襄州城西城巡守司黄业伟来挑这个大梁,将其调来了石川县。
虽说石川县是战争的前沿,处境可能极度危险,但黄业伟知道这是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便交接了襄州城的职务,带着挑选出的一批吏员,急匆匆地赶赴石川县上任,接管了县城。
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李少天的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看似和平的景象下,笼罩在郢州上空的战争阴云越来越浓厚,一场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相对于李少天的紧张忙碌,郢州城内的王本禄过得是潇洒惬意,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地将李少天的东路军“拦”在了石子镇,使得其不能越雷池一步,牢牢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
在写向王本仙的报捷文书中,王本禄大言不惭地吹嘘着自己抵抗东路军的“丰功伟绩”,谎报其在历次交战中斩敌八千、俘虏两千,战绩辉煌。并且鼓吹郢州防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甚至抓了两百乡民冒充俘虏,大张旗鼓地去江陵献俘。
王本禄的报捷文书和献俘的举动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给人心浮动的江陵城打了一针镇静剂,有效稳定了民心。尤其是当那两百名面黄肌瘦、垂头丧气的“俘虏兵”进入江陵城时,整个江陵城刹那间就轰动了,人们欢欣鼓舞,对郢州大捷是奔走相告。
一直为长水县战事忙得焦头烂额的王本仙终于可以松一口气,郢州不比江陵,统治基础远没有江陵深厚。开始时,王本仙还对王本禄的战报有所怀疑,不过后来一想也就安下心来:也不知道赵汉是哪根筋不对了,他派出的东路军竟然是由镇兵组成的杂牌军,而且领军的主将和副将也是两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有付白军这员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郢州城,又是守城,对付两个愣头青绝对是轻而易举、游刃有余,量这两条小泥鳅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王本仙当然知道王本禄战报里肯定有不少水分,不过只要能牢牢地守住郢州城,避免两线激战就是大功一件,因此他对王本禄和付白军是大力褒奖,重重赏赐一番。
进入了炎热的七月后,西线已经聚集了十余万大军,为了消耗对方的实力,养精蓄锐后的双方主动出击,接连进行了几场大战,杀得长水县和薛家集之间的土地上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一条流过的溪水都被鲜血染红,战况异常的惨烈。
赵汉将襄荆的全部力量都用来支援西路军的战事,新招募的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了薛家集,大有不攻破三水县誓不罢休的态势。面对着赵汉来势汹汹的攻势,终于在八月初,为了增强三水县的军力,王本仙从武昌由水路调来了一万牙兵和一万镇兵,而且武昌的物资也通过水路运往了江陵,西线成为了双方激战的焦点。
广元县位于郢州的东北部,在东路军的控制范围内。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几名商人模样的人走进了县城,他们先是在集市上逛了一圈,中午时进入了一家酒楼吃饭。这些商人并没有选择楼上的雅间,而是在一楼的大堂里找了一个靠近窗口的位子坐了下来,点了一些酒菜,边吃边听着大堂里食客们谈论的内容。
如果有人认识领头的那个年轻商人就会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就是东路军的统帅李少天。按说现在正是东线对峙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军之首的李少天应该坐镇石子镇才对,可他竟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这里。
李少天此次微服巡视是为了了解占领区内百姓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跟在他身旁的是李二愣等几名亲卫。令李少天满意的是,集市上物价平稳,百姓们生活安定,好像已经逐渐适应了现在的生活。
酒楼里的食客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当下郢州的战争形势以及三个月前的那场招兵。郢州的战事绝对是一个千年难遇的怪异现象,谁也看不穿里面的奥妙:作为侵略者一方的李少天在到达石子镇后并没有趁胜追击,而作为守护者一方的王本禄也没有奋起反击,像两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一样,双方以石子镇和郢州城的中间线为基准,划出了一条无形的楚河汉界,“隔江而望”,秋毫无犯。
至于那场破天荒的招兵,更是令百姓们终身难忘,那些有幸被选中的青年不仅得到了田地和大米,而且从此过上了神仙般的好日子:军营的伙食丰厚,大米白面管够,每天都有一个荤菜,结果两个多月下来,新兵们强壮了许多,个个油光满面,干劲十足,生怕把自己给刷下去。
其实,招兵结束后,随州镇兵的伙食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荤素搭配,一切待遇比秩天杀军,深受镇兵们的欢迎。与天杀军、随州镇兵一样,新兵们的饷银是五钱银子,每月按时发放到他们的手中。
第一次发饷时,由于很多新兵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钱,颤抖的双手死死地将那五钱银子攥在手心,生怕它飞了似的。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新兵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银子捎回家补贴家用,得知了新兵们如此好的待遇后,周围的百姓们是既羡慕又极度,纷纷感慨其的好命,一些当时犹豫不定而错失了机会的人是懊恼不已,期盼着下次的募兵。
当然了,还有一些自认为聪明的百姓抱着是幸灾乐祸的心态冷眼旁观,暗地里看着那些新兵们的笑话:东路军既然连郢州城都不敢进攻,看来这郢州的天下迟早还是王本禄的,到时候这些“助纣为虐”的新兵……
不过,无论百姓们对上次募兵抱着何种心态,那么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李少天的威信由此在占领区的百姓心中建立,甚至影响到了王本禄控制的地区。
“老哥,你说将来这郢州的天究竟是姓赵呢还是姓王?”
忽然,李少天听到旁边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于是下意识地扭头望去,只见隔壁桌子上的一个富态中年人正端着酒杯,笑着问向了在对面的一个干瘦中年人,两人衣着光献,应该是生活富裕之人。
“管他南面还是北面,只要不影响咱们的生意就成。”
干瘦中年人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和富态中年人碰了一下酒杯。富态中年人随后笑了笑,两人一饮而尽。
“怎么会没影响?”
当富态中年人和干瘦中年人放下酒杯准备闲聊时,冷不防,一旁的李少天转过了身子,微笑着望着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