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彼岸之花
传说,人间之下为阴曹地府。
传说,阴曹地府有黄泉路,路途终点便是奈何桥。
传说,奈何桥旁有三生石,记叙生生世世。
传说,奈何桥旁有望乡台。
传说,望乡台上有一老妇,名孟婆,孟婆以忘川河之水酿酒,又名孟婆汤。
……
传说,那黄泉旁,有花,名舍子,又名彼岸。
此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开无叶,叶盛无花。
只有有缘之人能在千年交际之时,见叶落,见花开。
他不知道这朵艳红艳红的花叫什么。
两只小貂正快活地围着它转悠,跃动的雪白与静立的碧绿形成了鲜明对比。
驴子在一旁溜达着,一会这儿嗅嗅,一会那儿蹭蹭,实在不像一头驴该有的样子。
突然有一瞬,徐七觉得这一切的一切似曾相识,继而敲了敲自己的脑袋,心底骂着。
自从‘悟道’以来精神就有些不正常了。
存心是自己烦恼自己。
他觉得周围太冷了,又想回庙里呆着了,便是转身。
却不见身后的碧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凋亡。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城的轮廓已现......
老道看见了这一个浑身上下被黑色衣物包裹着的家伙。
“白天穿夜行衣。”老道嘀咕了一句,后半句直接省略了,说出来要成了挑事儿了。
挡在马前的家伙是来挑事的。
江湖是有一句话,言多必失,似乎在哪里都通用:比如京城庙堂上的那些文官子、大学士,说的再好,但是一旦多了,就是会失言的,尚且有未察觉失言的家伙,这类家伙就是在哀嚎中失了项上人头的傻子。
说来,苦读十年,顶多就当上个当朝宰相。
要是为武且笼络人心,随随便便就能起义造反,弄个新姓王朝出来。
老道丝毫不会在意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大不敬,遵循本心过一世就够自在逍遥的了。也只是人到中年才意识到的,怪不得师傅总是要骂自己愚笨不可比了。
老道缅怀着,也就无视了面前的家伙。
废话,莫名其妙来挡了路,还不说话,老道才不会打算先开口,多丢人,而且在对峙中先说话的总是先死的,老道笃信这条道理。
黑衣蒙面黑斗笠的家伙挡在马前,落魄老道骑于马上不言不动。
老道却开始开始犯困了,连着赶了数日的路,花了大把银两换了好几匹马,干脆打算趁机休息一会儿。
马上之人合上了双眼,黑衣觉得压迫更大了。衣物下的身体紧紧绷着,黑衣能清晰感受到全身血液的流淌。黑衣所需要做的是负责狩猎外围防止猎物逃走,比之入城寻人的三位无趣的多了。
至少是没有办法在刀剑中体悟天道,蜀山道不缺悟天道如家常便饭的人,自己静坐‘枯室’五年才勉强悟得三条大道,才勉强有了出山的机会。
出来已有两年,轮上事儿少之又少,天人之态只用上过两回,即五感全闭。
黑衣在蜀山道待了已有七年,从十五至今,已是二十又二。
黑衣这类的蜀山道新徒,都有长老随行,帮助闭五感,入天人之态,是无法靠自身做到的,仅有长老中的佼佼者才行。
蜀山道中能做到自我封闭,举手抬头便入天人的仅只有数百人罢了。
仅是黑衣知道的数目。
在这片由黑衣负责的偏僻地方,数天连个鬼影都未曾见到过。
不是官道无驿路,怎会有人行走呢?既要防狼豺虎豹,又要躲恶人山贼,黑衣不久前还后悔当时未曾想到这一点。
大概是在‘入世’中蒙蔽了‘枯室’练就的枯心吧?再是没有一年就得回去了。
此刻黑衣却是觉得没有回去的机会了。
那马上的老道看上去极为自在闲适,轻而易举以道压住了自己,这境界无法估量。不知为何没有立即解决了自己,而是这般‘对峙’着,好笑!
老头也不知道为何突然说了一句这般不符合仙风道骨样子的话。
凝重地盯着满是皱纹衰老之态的老人。
前来上香的老者只说了一句,便是呆呆注视着城隍爷,一切静悄悄的。
“远方而来的游子,可知这里的故事?”老者头也不回,轻声呢喃,在空阔的堂内回荡,清晰无比。
老头被问住了,每逢建城之前,必定会找来道士、和尚看风水,像这等大凶之地,怎会被误认。
这城,是莫须有的。
“这儿,并非是虚妄之地啊。”仿佛听得老者轻声咳嗽。
“何以至此?”老头发问道,当世能让他提问的没有多少人了,老头起码是活了大半辈子,半截身子入了土,走过天下,当年未曾到过此城,也并不知此。
老者没有回答,娓娓叙道:
“当年,天下战乱,五人决定天下之势时,这城,便是烛山侯北方界限。”
“战事持续了数十年,版图有变小也有扩大,此城,却从未失过。”老者的声音凄凉而又苍茫。
仿佛是当了多年的说书人一般,寥寥几句便是把人带入其中。可能又不同于说书人的语气百般变化,而是平平淡淡的叙说,夹杂了凄凉的感觉罢了……或许又是因为这个故事本就是凄凉的吧?
老头静静地听着比他老的老者的讲述。
香火味浓郁、惑人。
算上太平天下以来已有三朝帝皇,也是有百来年的安稳日子。烛山候便是开朝帝皇,已是死去了百年有余了。
乱世当逢时,烛山侯以重甲和铁骑名扬四海,与其余四位并称之威。且版图为五人中最大,兵力为五人中最强。
也就只有南蛮王的不要命的军队可以与重甲和铁骑正面冲击。
虽两类军士皆是不多,重甲有三千余人,铁骑仅有一千余人,却为烛山打出了一片赫赫威名。此城立于北界,是烛山侯没有开扩的一边,不重视攻伐,而注重于守,对当年烛山候对此城主的一句话就是:给我守住这座城,城死,也不能丢!
城死,便是指城内所有平民百姓参战死光的情况了。
一般而言,再如何守城,再如何攻城,双方也不会出一个城灭的地步,且也不会有史书上多说的屠城之事,屠城,就相当于丢失军心,送出劳力。
在战乱时候,平民百姓便是劳力。
当时,城主之觉是一个笑话,而后,秦岭后的兵甲袭了此城。
确确实实打了一个死城。
三月,烛山侯没有支出一兵一卒一马,攻守双方皆是杀红了眼。
谁也没有没有注意到这场战的时间流逝,足足打了三月,围城而攻,无人可去传递战报,连路的营寨被毁个精光,狼烟无法升起。
城灭的那一日,秦岭后也来了,入了城,只见城墙后面堆满了死人,街道上空无一人。
只剩下百来的孩童在城主府内啼哭,过半的饿死,活的只剩三十多个。
这座城,算是死了。
秦岭后昭告天下,与烛山侯结盟。
“当年的城主府,便是破落的城隍庙。”
“当年的城主,便是烛山侯的大儿子,本是帝皇命的,却是成了鬼。”
老者叹了一口气,似乎是讲得累了,似乎是站的累了,便是停了口,坐在蒲团上。
老头许久地没回过神来。
这个故事,是他不曾听闻的,也许是因为它并不是故事的缘故,而是一场事实,一段史实。
“史书上记载的倒是安然了许多:‘守城三月,城亡。’世人欺我!”
“咳……咳咳咳!”
老者重重地咳嗽起来。
三人,站在城隍庙前。
明天第一卷最终章节,零点准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