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孙宇仍然是愁眉不展的样子,夏江篱安慰他说道:“你别放在心上,这种无稽的流言总是会不攻自破的。我问你个事情,我想寄信要怎么寄啊?”
“你要写信?写给你的家里人吗?”
“不是……在冯府的时候,有缘结识了冯小姐,我们说好了可以书信来往的。我有些事情想问问她,所以想给她写信。”
“这个么,要到镇上的驿站去。你写好了之后送过去,驿站就会把你的信送到冯小姐府上。如果她给你回了信也会送到驿站去,不过驿站是不会给我们村子这种地方送信的。”
夏江篱想了想,皱眉道:“那我要怎么才能知道她给我回了信呢?岂不是要天天去驿站上看。”
“那倒不用。我们村经常都会有人来往驿站。一般有寄来的包裹信件就会帮忙带回来。不过我们这穷地方平时也没什么人寄信来,也就是村长收信比较多。”
这还真是麻烦,别的不说,光是几个信她就要走半个小时左右的路到镇上去。来回就要一个小时。最少还有等上个几天才能收到回信。真想直接拿出手机来给冯若筠发个短信啊……
孙宇突然问夏江篱,说:“阿篱,你会写字?”
“是啊,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觉得你真厉害。好像什么都会似的。”
夏江篱惊了一下,问道:“你不会写字吗?”
“我只会读,不太会写。我们都没读过书,所以都不识字,后来我去当兵,在军营里跟人学了一些,也认得不太多。”
“这样……”夏江篱没再说什么。她本来想说以后她可以教他读书写字的,但想想,孙家现在的经济状况连纸币都没有,更买不起书本,她到哪里去教呢。
“对了!”夏江篱突然想到了,她去找来两根树枝,拉着孙宇到了院子里,蹲下来,递给他另外一根,说:“你来!我教你写字!”
孙宇接过树枝,也跟着在她身边蹲下。
夏江篱想了想,教他个什么字好呢?她用树枝在土地上写下了一个“宇”字。说:“呐,这个字你认得吗?”
孙宇凑过去看了看,露出了一个腼腆的笑容,说:“我认得,这是我的名字。是宇字”
“那我现在来教你怎么写。你看好了,先是一个点,然后一个盖,接下来一横一横一竖勾,就好啦!”
孙宇学着夏江篱握笔的姿势,按照刚刚她的顺序在地上照猫画虎的划着。还好这字算比较规整的,孙宇几笔下来,在地上划出个又大又丑的宇字。
夏江篱忍不住捂着嘴想笑,却说道:“没错!写对了!如果还想写的更好看一点,就要注意每一笔之间的距离。这个点要放在这盖子的正中间,写的时候要稍稍倾斜一点,第一个横,要在这个盖子的下面,第二个横要跟上面的有一些距离,然后在看这个竖勾的长度……”
夏江篱边说着,边又规规整整的写了一个好看的“宇”字。
她是一个做事比较注重质量的人,既然要让孙宇学写字,就不要多而不精,要让他每一个学过的字都写的漂亮好看。
可是这年头,大家用的都是毛笔,她交给孙宇的却是硬笔书法,大概离开了地面到了宣纸和毛笔上,就没办法写好了吧。那也没办法,毕竟她也不会毛笔字,小时候又没学过软笔书法。穿越过来之后,每次写字都是写药方子,每一张都难看的不忍直视。
孙宇看看自己的,再看看她的,说:“还真是,好像你的要好看一些。”
夏江篱撑着下巴看着他,说:“以后我每天教你一个字吧。你也不用学多,只要把这一个字写好了就行。”
“好。”孙宇点头,也看向她。然后就低下头来,按照夏江篱说的一笔一划的练习写这个“宇”字。
看着孙宇那副认真的样子,夏江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乐安平。其实这样简简单单、平淡到几乎有些无味的生活,倒也挺不错的。她不用在刀剑上舔血,不用卖命去杀人,也不用跟虚有其表的渣男相处。
孙宇的伤口还不适合上山去打猎,于是打算多在家里休息几天。夏江篱要去镇上寄信,孙宇当然不能让她一个女人家自己跑去镇上,于是陪她同去。
他们家没有纸币,只能去驿站借用。驿站的人给了她一张信纸,借了毛笔和砚台给她。
本来以为给张白宣纸就可以了,对方竟然严格按照她的要求,真的给了张信纸。信纸上面是分行的,裁制的时候就已经用细细的红线印出间距相等的行间来。
可是她手里这张信纸的行间不是横着分的,是竖着分的!也就是说,她真的要像古代人那样竖着写字!
可是竖着写字,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来着?开头在左边还是右边啊?那些古装电视剧里是怎么演的来着?她不太确定了啊!
想了会儿,夏江篱丧气的决定放弃了。就按照她自己的习惯写好了!反正冯若筠肯定看得懂!
她也知道自己的毛笔字写的很不怎么样,于是也没多写,就简明扼要的写上:
若筠
想念你。
村里疯传我弟孙桓侮辱冯家小姐的事,害我弟难以做人,不知可否把真相公布还我弟青白?如此对你名声可有影响?
写完折好,塞进信封里,又写上地址,递给驿站的人。
那人看了看信封,念叨着:“清江镇……二十文。”
夏江篱对铜钱没什么概念,人家要她自然就给,正要掏钱,孙宇却突然说道:“二十文钱!这么贵?寄封信要这么多钱?”
“二十文钱还多?我这信纸信封不收钱的?白借给你笔墨纸砚的?爱寄不寄!不寄出去!”
夏江篱赶紧拦住孙宇,把钱逃出来给了他。
出了驿站,孙宇仍是不平,说道:“那人就是看我们寒酸,摆明了欺负我们。寄封信哪里能要那么多钱了?以前我当兵的时候也往驿站去过,邻镇寄信不过几文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