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西》(二)
作者:青驹破夜色
赵吉祥叼着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走在土路上。随着他的脚步,那些烟雾便向后飞去,就像过去种种,渐渐消失。夕阳把他的影子,拉成了长长地一条线。
所有人都知道赵吉祥发了财,但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发财的。就像刚才扇向老婆的那巴掌一样,他并不是为这个娘们儿嚼舌根子而揍她,而是老婆无意的某个词儿,触动了他的心怀:报应!
赵吉祥从来不相信什么报应,如果真的有报应,他肯定不会有今天拥有的一切。也许,他根本就活不到今天。
赵家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三是儿子,老二是姑娘。母亲在生下老三后,撒手西去。一个家里没有了女人,便失去的家的样子。看着整日喝的醉醺醺的父亲,和哭闹个不停的弟弟妹妹,赵吉祥感觉自己快要疯了。就这样,他连夜跑到县城,坐上了一班不知开往哪里的小巴车,他只想逃离这个地方。
小巴车开了四天三夜,把赵吉祥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L城。和偏远的乡村对比,城里的一切,简直让他感觉身在天堂。和新鲜感一起来袭的,还有深深地孤独。他浓重的陕北口音,总是招来无数的嘲讽,让他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异类,无法融入人群。
好在,赵吉祥能吃苦。他从小饭店的零工开始做起,凭借着实在和勤奋,渐渐变成了配菜工、采购,他开始留心厨师的厨艺,一点点的偷师,终于,在那个东北厨子辞工后,赵吉祥变成了这个小饭店的厨师,并且一干就是十年。
饭店的好处,是包吃包住。赵吉祥很少和人交流,也不愿意和饭店的同事们一起出去玩。他讨厌逛街,一年四季穿着两套替换的衣服。休班时,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用饭店里那台破旧的电脑,上网看新闻。
当看着银行存折上,那一后面的五个零,赵吉祥有种想哭的冲动。那一年,他26岁。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自己有两个选择:1.回家;2.再拼一把。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他选择了2。前几天,他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阿胶市场一片红火,阿胶产品价格疯涨,而市场却依然供不应求。赵吉祥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个有头脑的人,但他从这条新闻中,嗅到了商机的味道。
这里是L城,全国阿胶的最大出产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此,每次休班,赵吉祥不再待在店里,他开始往D县跑,所有的阿胶厂,几乎都开设在那里。
几个月的调查和走访下来,结果让他有喜有忧。喜的是,阿胶市场真的很红火,且大小厂众多,鱼龙混杂,缺乏监管。忧的是,这个行业的门槛太高,对资金的要求是百万起步,是典型的有钱人的游戏。
赵吉祥陷入了沉思,他很清楚自己,除了会炒菜之外,他并没有任何长处。说到经商,他完全没有一点经验。他能吃苦,但能吃苦和充足的资金相比,简直就不值一提。没有个上百万的资金,根本建立不起厂房和购买基本设备。而阿胶行业的大海,他辛苦攒下的十万块投入其中,甚至激不起一个小水花。
在这种纠结中,赵吉祥并没有放弃,他往D县跑的更勤了。他的想法很简单,百万资金不是小数目,自己没有,绝大部分人也没有。如果仅仅是因为资金不够,就完全没办法进入这个行业吗?赵吉祥不死心,冥冥之中,仿佛有一丝微明的曙光,正在漆黑的夜色里召唤着他。
随着日子的流逝,赵吉祥对阿胶市场越来越了解和熟悉。终于,他找到了用小资金投入,进入这个市场方法:模块化经营。所谓的模块化经营,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法。通俗的解释,就是将整个生产线,分割成若干个小作坊。
阿胶的生产工艺看起来极端复杂,其实并不然。简单来说,就是熬制驴皮。老祖宗的智慧,往往会让现代人惊叹。谁能想到,一张驴皮,可以变成如此名贵的滋补品和药材。从两千多年前被记载到现在,阿胶的作用早已被广泛认知。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众多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本来仅仅用于上贡给帝王之家的滋补品,渐渐被老百姓认可。即便价格一再上涨,仍然供不应求。
从一张驴皮开始,将其漂泡去毛,切块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可分别加适量黄酒、冰糖、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块,晾干。完整的生产周期,大概在45天左右。
阿胶行业的龙头企业,就是所谓的大厂,他们都建有一体化生产车间,从养殖到包装全部一条龙的生产线。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对于赵吉祥和无数没有充足资金的人,想要涉足这个行业,只有将整个制作流程,分割为一块块的加工环节,然后再将这些环节组合为一体。
赵吉祥毫不犹豫地辞去了饭店的工作。他和一群人合伙,明确了责任,上游给下游供货,钱货两清。当整个生产流程分解开来,明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风险降低,不需要厂房,不需要过多的人员,所用设备简单等等。这一切让每个环节的成本变得低廉,也让最终的成品,变得有价格竞争力。但缺点同样明显,由于设备的简陋,效率方面低下,阿胶的品质无法保证,杂质较多。另外,像灭菌这道大厂必走的程序,他们是没有的。一台小规模灭菌机就要二十万以上,没有人愿意出这个钱,也没有人,趁这个钱。
赵吉祥虽然并没有生产阿胶的经验,但是这一年多累积的所见所闻,让好学的他对阿胶的基本认知,还是很充分。他选择了整个生产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熬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