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一开始只是个气象学假说,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历史长河中,平时看似人畜无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时某地一次热血惊人之举或仅仅是机缘巧合的异常举动,也许会造成某地区人类历史进程天翻地覆的大转折,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大国杀》系列作品第一部《黄金与钢铁》姐妹篇《彩云垂泪》,开篇战役,也是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导火索——罗克德尔角海战。海战因塔斯曼帝国驻防舰队与白洋联邦武装商船队的冲突而起。联邦方面万里远征,凭借鱼雷方面的技术优势大获全胜。
“还有什么比子弹更无敌”,因为一颗小小的子弹,足以改变人类历史。如果子弹都会被歌颂为无敌,那么鱼雷呢?这里选用了长矛鱼雷(日式93式氧气鱼雷),最爽的鱼雷。与普通鱼雷相比,这款鱼雷更够劲,更威武。一雷断驱逐,二雷残战列,三雷沉航母,十几条几十条鱼雷全中,或可灭了一国的主力舰队。当年就是一枚改进型长矛鱼雷让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长眠太平洋,只是它已经将vip货物原子弹送达了冲绳,圆满完成了送货任务。
单从技术数据来看,这款倭国知识产权鱼雷绝对的是个好东西。第一部作品中,长矛鱼雷那可是白洋联邦海军的决胜武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款性能优异的决胜武器——长矛鱼雷,在多年后却让战争最大获益国白洋民主联邦也亡了国。
正是这场洲际远征的历史性伟大胜利使得白洋民主联邦高层集体盲目自大,无视身边巨大威胁,极端重视海军、轻视无视陆军。在整体军事战略上,该国甚至提出了“以海制陆”这一先进(荒唐)战争理念……
C世纪元年,雅尔达尼亚近海,又一场伟大胜利,白洋民主联邦开始开拓海外殖民地了,同时也在无意间走上了亡国高速公路。这次的伟大胜利让联邦陷入了地面战争泥沼,也让海军战术变得更加非主流,以至于后来连沿海城市都没能守住……
…………………………………………………………
海军建设的大体方针上,海军内部一直都有激烈争吵,海军将领据此划分成了两大派:炮击派和雷击派。
一开始,雷击派只能算是非主流,罗科德尔角海战胜利后才与炮击派平分秋瑟。这次的胜利使得白洋民主联邦海军在具体海军战术上倒向了雷击。部分新任将领开始越发痴迷于雷击,轻视炮击……部分舰长迷恋个人荣誉,更是把能一击制胜的鱼雷作为最优先考虑武器。
不过,时任海军装备部长的金焕武中将等将领一直支持炮击发展方针。多数海军高层也坚持海军建设走水面炮战路线!这些将领认为随着火控技术的发展,海战的交战距离早已今非昔比,今后的海战应该是在较远距离上炮击对射为主导。炮击派一直坚持应引进或自造多艘跨万吨排水量的重巡洋舰以及大批数千吨的火炮轻巡洋舰。
而持雷击论点的政府与海军新锐高层则认为,海军走雷击之路是一条捷径,鱼雷的战力巨大,单枚鱼雷命中敌舰水线部分抵得上多少发炮弹命中敌舰水面部分的毁伤效果。同时雷击舰艇体量相对较小,经济性好,同样的海军预算投入可以装备更多舰只,规模优势明显。而且雷击舰艇的舰体结构简单,利于白洋民主联邦国内自建从而提高本国造舰能力。虽然在国际上,雷击一直是少数派非主流打击模式,但联邦国内雷击论者一致认为恰恰就是自己掌握着真理。
各自持两种意见的两个派别争论不休,海军建设也因争论一度陷于停滞。
C世纪元年九月份,白洋民主联邦议会内阁无奈之下,邀请新大陆联邦海军的希克斯将军前来做客,饱览了彩云城和周边运河的迷人风光后,这位将军指出了针对该国海军最实用的发展建设方向:“海军发展的话,不妨炮击与雷击两条路走!既要发展一定的炮击战舰艇,也要发展高效的雷击战舰艇!炮击是雷击保证,雷击是炮击的补充,是胜利的决定因素。”
希克斯将军又补充解释道:海战时己方舰艇对敌舰进行强力的炮击,可吸引敌舰炮击火力,从而给己方雷击舰艇迫近敌舰发动鱼雷突击提供保证,若无己方炮击舰艇的支援,单纯以雷击舰艇试图突破敌舰密集炮击火力后切进去实施鱼雷突击必将遭致敌舰炮击火力的拦截,如此的雷击效率是很低的。当然,没有雷击舰艇大胆突前实施鱼雷攻击,仅凭炮击手段御敌的话,不免有些单薄,毕竟当时的海战中,由于双方炮击距离的增加,射弹命中率还是很低的,己方若没有足够强大的炮击火力的话,难以定胜负。客观的说,雷击的攻击毁伤效率远高于炮击,但可谓一击致命。
白洋民主联邦海军切实落实了这位外来和尚的建议,仅限于最后一句。C世纪元年,除了抢夺陆军地盘用的浅水炮舰外,新开工建造舰艇全部属于雷击舰系列……后来,海军甚至没有足够强大的炮火来保卫自己的母港。炮火羸弱的强大舰队,连沿海城市都守不住。最终,作为海战战争胜利者,白洋联邦狗血的灭亡于此战带来的“伟大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