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发现葛根之后,丁奇并没有准备利用葛根酿酒,他主要的想法还是利用葛根用石磨制成浆,再经过过滤、沉淀、脱水、干燥等工序制成最终的葛根粉。有了葛根粉再结合鹌鹑蛋或雉鸡蛋摊成一种蛋皮子来食用,并且保存其长。就像湖北恩施那里的人们利用土豆粉、红薯粉和鸡蛋一起制作成的鸡蛋皮子,晒干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吃的时候如下面条一样,可以配一些腊肉、猪油炒出来的菜当臊子面吃,味道非常棒。
另外,葛根粉也可以单独冲泡吃,就像藕粉一样,搭配一些采来的野果、蜂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果腹。
这就是丁奇最开始的想法,可是这个想法在丁奇得到稻谷和看到一种农村很常见的草-柳叶蓼之后,丁奇决定开始酿酒。
说实话,酿酒这个活儿不是专业人士还真不好做。光凭丁奇小时候看老师傅酿玉米酒这种连半吊子都达不到的水平,想去酿酒,不能说是痴人说梦,但也是难于上青天。
但路需要一步步走才能走出来,也只有试了、失败了才有可能成功。
因此,丁奇决定酿酒,并解决酿酒最关键的一环,制作酒曲。
不过对丁奇来讲,制作酒曲的过程也是试验的过程,他不知道自己是能否能够做出来,但总要试过。
他来到铜村的第二天,就将挖葛根的工作交给其他人,自己则将铜村的木匠、篾匠和陶匠等人叫过来,让他们去制作酒的蒸馏设备。条件简陋,就用简陋的方法来做。图形和尺寸等,丁奇已经在草纸上给大家画出来,由他们几个商量着来做。
陶匠去制作一个大陶锅,并想办法制作陶器版的冷凝管;木匠来制作蒸笼或者说蒸桶和冷凝桶,篾匠编竹匾、锅盖、用竹子制蒸馏管道。刚才讲到冷凝管,陶匠还要研究,但丁奇有替代的东西,就是自己那根从越野皮卡上拆下来制成钢矛的那根管子。
只是为了一个更加伟大的事业,这根管子告别了战斗行业,准备为酿酒行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丁奇那种能够轻松举起五六百斤石头的变态力量下,这根钢管老老实实地被绕着一根八九公分粗的竹子弯成一圈圈如弹簧样的冷凝管,底部留有二十公分作为冷凝管的出口。
这些工作需要不少时间,就由丁奇统筹规划先行开始,反正离真正酿酒的时间还远,慢慢来。比如那种冷凝管,说不定陶匠就能研究出来。
这些工作安排好,丁奇就带上两个手下,和自己一起研究制作酒曲。
柳叶蓼,也叫辣蓼草、水蓼,更有一个长长的名字:绵毛酸模叶蓼。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数紫红色小斑点,是一种很常见的水生植物。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分布在大江南北各地。
丁奇先是带人从一处河沟边采集回来五十斤左右的柳叶蓼,然后又和篾匠一起砍伐回来十几棵竹子,竹叶子归丁奇,竹杆归篾匠。又在森林边缘采集回来一些以前种田时经常碰到的狗尾草嫩茎叶、牛筋草等野草。这些草在这个季节能找到也真是不容易,也只在一些向阳暖和的地方存在。
这些材料采集回来之后先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彻底晾干水分。接下来,丁奇安排手下把所有的野草如柳叶蓼、竹叶、牛筋草、狗尾草等用菜刀全
部切成碎末,然后再继续晾晒直至全部晒干。
这些草料晒干之后,再用石臼将他带过来的稻谷舂成大米,和草料混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混合物用好不容易带过来的石磨进行研磨粉碎。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活儿,丁奇只需要指挥手下干就行,但他要全程把握,免得中间出问题。
粉末终于制好,丁奇和两个手下被荡了一身的细粉。丁奇却是全然不顾,赶紧把粉末放进一个大陶盆里面,并拿出一部分粉末放在一边备用。接下来,丁奇亲自操刀,自己洗干净手后开始往粉末里面加入37~40度左右的温水,边加水边搅拌,一直到粉末能捏成团,又不滴水的时候就可以了。水不能多,多了就成稀泥,丁奇放在一边备用的粉末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水多的情况。
以上这些步骤简单,但需更多的耐心,接下来他把这些粉末捏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这样的圆球就是酒曲最初没有发酵的形态。
然后把这些酒曲球放进竹匾中,上面铺上一层干草,然后就一层酒曲球一层干草叠上去堆放。为防止出现意外,所有制出来的酒曲球被丁奇堆放在五个竹匾中,主要是他担心某一个出现问题,不会对其他酒曲球造成危害,使得他所做的工作功亏一篑。所有竹匾,都被堆放在一处阴凉通风的仓库中。
仓库中,竹匾放在木桌上,竹匾下面还摆放了一层干草,竹匾最上面也铺上一层干草,并盖上一块兽皮。因为天气凉,盖兽皮也是为了让酒曲球能够快速升温,达到发酵的目的。
按照以前那位老师傅讲的,所有的材料是要用粉碎机进行粉碎再用电磨磨成粉。制成的酒曲球在升温放置上三天左右就可以成功。但丁奇现有的条件很简陋或者说叫落后,他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来制作这些东西。通往罗马的路有千万条,只要能达成目的就行,哪怕花费的时间更多,但相对来说现在丁奇最不缺的只怕就是时间。
这三天中,每隔一段时间丁奇就要去检查竹匾中酒曲球的状态。如果发现干草或者兽皮上面有水珠或者潮湿的话,就要把它们掀开,以此降温通风,以免温度太高,把酒曲给烧坏了。
在制作酒曲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控酒曲球发酵的温度,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如果有温度计是最好的。但丁奇没有温度计,那就只能摸索来积累做酒曲的经验。
丁奇记得老师傅讲过,发酵好了之后,酒曲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的细绒毛,就像制作米酒、豆豉或臭豆腐时那种白色的细绒毛。如果发酵温度太高,没有及时通风散热的话,酒曲上面的白色细绒毛就会变黑,就像霉斑一样,那么酒曲就算制作失败。
由于初次制作酒曲,丁奇还是有些失败。有两个竹匾中的酒曲没有把握好温度,导致霉变,彻底损坏。幸运的是,另外三个竹匾中的酒曲至少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工作辛苦倒不辛苦,但就是繁琐还有紧张。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是他盯着,并教两个手下学习,精神上有些疲累。
等到酒曲自然冷却之后,就可以把它们从仓库中取出来在太阳底下进行晾晒,晒干之后就是以前农村酿酒时要用的成品酒曲了。
三个竹匾,最后成型的酒曲球大概有三百多个,总算让丁奇有些安慰。这些酒曲被丁奇小心地
放在两个大陶罐中,搁在干燥处保存。
其实丁奇制作酒曲还是有些心疼,主要是心疼那些稻谷种子。虽说是从其他部落交换过来的稻谷,没有进行人工栽培的那种,但如果明年种出来可就是几亩地的稻子,以后会发展到多少可是一个未知数。
但这方面的牺牲总是要有的,事情能同时进行,酒能提前酿造出来,对人类的造福将会非常大。要知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么多葛根最终能酿造出来多少酒还未为可知,但总量不多是肯定的。丁奇可不敢让大家可着劲儿的喝,这些酒大部分是要用来制作医用酒精的。
虽说这几天的注意力都在酒曲的制作上,但抽空他还是要对蒸馏设备的制作进行关注。
这些匠人们,都是宁城几大匠人的真系徒弟,在丁奇的要求下他们这些人得到了第一代大匠人们的真传。当然,这些人的选择也是看天赋和兴趣,没有这方面兴趣和天赋的人大匠人们也不会选择。因此,他们制作出来的东西在丁奇看来,都是无可挑剔。
先说木匠,第一次制作直径超过一米的大木桶或者说蒸笼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有制作木桶的经验打底,制作大口径的木桶也就不算特别难,只是花费的功夫比较多罢了。中间,他还得到篾匠的支持,帮助他制作了几根竹皮制成的箍索。木桶制成的时候丁奇去看了一下,质量不错,没有松动,并特地滚了两圈,没见异常。
陶匠那边,陶锅对他来说不是一个问题,他把主要目标放在如何制作陶管上。丁奇只给他讲了制作的东西是一个一圈圈弯在一起的管状物,并特地看了丁奇那根钢质的冷凝管,然后他就去滚泥巴去了。
他先是整出来一块长两米粗有五六公分的泥条,压平后裁成宽十五公分左右的陶泥片,厚约一公分。然后,丁奇看到一个令他震惊的一幕,就见这匠人拿出来一根粗有不到五公分用藤蔓搓成的绳子。看绳子粗细和材质的新鲜程度,显然是最近在搓成,那么说明他在丁奇给他布置冷凝管任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用绳子作为制作陶版冷凝管的关键材料。
他先是把长边的泥板边缘削去大概一半成楔形,随后把绳子放在泥板边缘,放齐整之后,将泥板顺着绳子向前滚动,直至将所有绳子裹进去。裹进去之后,他发现泥板多了大概一公分左右,就用一个竹片刀将那部分去掉,并同样将那一边削去一半成楔形。
这一切准备好之后,他就把两边用水抹湿润之后结合在一起,用手指轻轻压弄之后再将整个泥条在制陶板上揉搓让陶管成型。
这一步只能算完成冷凝管制作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这个名为黑石的陶匠从战士那边拿过来一根大概鸡蛋粗细、长直的矛木过来,然后将那根陶泥管拿起来绕着那根矛木开始缠绕。缠绕的过程中动作很轻很柔,担心管子开裂,导致成品失败。
还好,一切顺利,第一根冷凝管成功缠绕成功。这根冷凝管被放置在一边进行阴干,它还没有经过烧制,只有烧制好才能算真正的成功。至于管子中那根绳索,已经不需要,它会被高温烧成灰烬。
接下来,黑石又继续制作了其他五根陶版冷凝管,才开始准备烧制。丁奇也很期待这种陶器冷凝管的问世,以后能否大量酿酒就看冷凝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