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高丽野史
话说袁绍进攻孔北海,曹操觊觎青州已久,自然虎视眈眈。陈龙北上冀州之后,田丰、麴义的自立,带来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陈龙扮演的龙珠作为蝴蝶的翅膀,当然是其中的关键。想不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层一层传导,竟然一直到了辽东郡公孙度处。公孙止作为公孙纪的使者,又给盘踞辽东多年的公孙度和公孙渊父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公孙度手下,除了至亲骨肉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晃、公孙修之外,阳仪、柳毅、凉茂等亲信。其中凉茂乃公孙度将其扣留在辽东,虽然开始并不为公孙家效力,但最后还是在公孙家商议曹操北征时谁能抵御曹军的会议上献出了建言,当时将领们皆说可以抵御曹操;但凉茂则说曹操定国安邦,而公孙一族若反抗则是反抗东汉,必会遭到诛杀,后得到了赞同,于是公孙家向曹操拜服。
另外,公孙模、韩濊、张敞等皆为心腹,其中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跟随其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另外,郭昕乃公孙渊部下大司马长史,曾在公孙渊授意下与群臣上书魏为渊求封国,柳浦为公孙渊部下参军臣,曾在公孙渊授意下与群臣上书魏为渊求封国,卑衍乃公孙渊部下大将,曾迎战司马懿军大败,演义里战败后被夏侯霸阵斩,杨祚乃公孙渊部下大将,迎战司马懿军,大败后投降;伦直在公孙渊造反时,与贾范苦谏,却反被渊所杀。贾范直谏公孙渊不应反叛曹魏,也被公孙渊斩首。
王建乃公孙渊的相国,司马懿伐公孙渊时,公孙渊派他与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乞降,司马懿不许,将二人斩之,首级付与公孙渊。
柳甫乃公孙渊的御史大夫,司马懿伐公孙渊,公孙渊令其与相国王建往魏寨请降。懿不许,将二人斩之,首级付与公孙渊。
卫演乃公孙渊部下侍中,司马懿围困公孙渊于襄平城中,先遣王建、柳甫请降不成,只得再度命卫演前去魏营请降,并表示愿送子公孙修为人质。司马懿言:“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斥退卫演。
公孙模与高句丽最好,于是公孙止来到襄平的消息再次泄露。韩濊本已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忽闻公孙模的消息,倍感振奋,若襄平空虚,则辽东一地,胜过空旷的高句丽多矣。
高句丽,乃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1]
历史沿革
建国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2]
朱蒙是夫馀王族的成员。夫馀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朱蒙南奔,与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3][4]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公元53-243年)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
(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
(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公元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5][6]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6]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7]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8]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
(公元391年–531年)
公元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2]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
(公元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公元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与隋的战争
597年,平阳王居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9]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10][11]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12][13]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14]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15]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16]
在一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17]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18]
大业八年正月,应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19]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20]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21]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