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马腾就领着范吉七人上山了。
大雨过后的鄣山,生机盎然;清晨的鄣山,新鲜而宁静。
沿着熟悉的山间小径,马腾师徒如履平地。
走了约两个时辰,天气开始闷热的时候,师父所住的山头已历历在目。
来到师父的山洞,远远望见师父盘坐在一个蒲团上,正在闭目打坐。
马腾不敢打扰,与众弟子在洞外纷纷坐下,一边静坐,一边等候。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师父说道:“腾儿,你来了。”
马腾见师父一身麻袍,脸上似有尘土,好像是多日未洗了。
于是问道:“师父,您老刚才在闭关?”
元放先生轻轻点头。
马腾说:“您一个人在这里闭关,洞口没个门,连个护法的也没有,这样多危险?”
元放先生微笑着说:“你放心。我之所以这样,当然有自保之法。
我不会把自己轻易地喂了老虎,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呢!这几个是你的卫兵?咦?”
马腾说:“师父,他们既是我的卫兵,也是我刚收的徒弟。你们几个,快过来拜见师祖!”
范吉七人,赶忙上前跪下,口称师祖,行了三叩九拜之礼。
“收了多长时间了?”元放先生面无表情地说。
“一个月左右。”马腾道。
元放先生道:“你们几个可是带艺投师?”
范吉等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师祖是问你们在我之前是否跟别人学过武功。”
马腾又转头对师父说,“没有的师父,他们都是我军中普通的士兵。
一个月前,我与天保大哥他们几个商议,想在军中培养一些才干之士,每人从军中挑选几个上上之选,各收为徒。
在传授他们内功心法之前,我曾考察过,以前他们确实没有内功基础。”
元放先生自然相信马腾的话,不过他还是看着范吉几个,诧异地说:“你的话,我当然会相信。
不过,他们几人不象只有一个月的基础的人。
看这面相、眼睛、还有身手脚步,起码有十年以上的功夫。这个,又作何解释?”
原来如此!
马腾于是把在当利里求雨时的际遇向师父禀明,说:“不唯他们几个进步神速,令人匪夷所思,我也一样。
一个月前,我刚刚进入三花聚顶的境界,经过上次求雨,我也大大地进步了。其中缘由,徒儿也不清楚。”
元放先生闭目一观,遂道:“此乃上天所赐,也是你们师徒机缘巧合。”
接着又对范吉七人说:“我道门与佛家,同而不同。
在出发点上,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救济天下苍生;
然在具体方式上,我们又有不同。
佛家讲普度众生,他们的经书,向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是开放的,至于你看与不看,修与不修,悟与不悟,行与不行,那则要看个人的根基与机缘。
在这点上,佛家讲的是种种子。
这颗种子,可能在今世就会发芽,也可能过了一世、两世、三世,甚至是多世以后才会发芽。
我们道家则不一样。
世间之人,根基各各不同,唯有做好当世之事,才能谈得上其他。
所以,我们所说的救济苍生,是通过扶持真命天子,通过行仁政,达到救济天下之目的。
在度人这方面,我们两家倒是有些近似。
佛家所度的是根基成熟之人。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口头上说要普度众生,但不度无缘之人。
我们道门,只度有缘之人。
从刚才腾儿所说你们在当利里的际遇,充分表明你等与我道家有缘,当是我门中人。”
元放先生接着说:“入门的规矩,修行的旨要,想必腾儿已经跟你们都说过了,在此,我也就不再多作赘述。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你们已经踏入道门,且筑基有成,固然可喜可贺。
但也要看到,你们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修行一节,其时漫漫,其路迢迢,闻道有先后,修行无早晚。
其中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关键之关键,在于永远保持一颗道德之心。
人间的事皆有定数,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消磨了济世救人的愿望;
今后修行有一定成就的时候,若能不变初衷,自会越走越远,必有大成;
若是恃强凌弱,则难逃天谴。
是以运有困顿、通达之变,重在困境时能始终秉持德信,后来方能致通达之境;
行有善恶之公,贵在能持善不改,如此则善果必佳。
罪大恶极,报又焉能不彰?是以行善行恶,全在你们的一念之间。
当年,太上在西出边关之时,何以会留下道德五千言?
就是为了告诉世人,道不离德。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平常人,不知大道在哪里,更不知大道为何物。
因此,要从修德积德开始,用德来温养道,靠德来化育道。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大道自会与你相见。”
元放先生又说:“人为什么要修道?修道要解决什么问题?
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把修道作为一种行动的自觉,让自己的一生始终与道相伴。
我今天告诉你们,修道,是给你一个掌控生命和命运的机会!
修道首先解决健康问题。
修道作为每天的日常行为,每时每刻都在调整和监视着我们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不使之发生偏颇。这是健康与长寿的基本保证。
道教的修炼一是要修炼性功,这在《清静经》中有明确指导说明。
要遣欲静心明神,去除六欲三毒,炼的是心、身、物的协调关系,不能生妄心,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要远离物欲,远离享受,不能贪图享乐。
唯有清静方能渐入真道,才能得道,方能向别人传圣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