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薛林来到黄埔后屡屡语出惊人,但薛林知道,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分寸,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否则在人才济济的黄埔,薛林根本没有机会接近伟人,更没有机会随孙先生北上,当这些目的达到后,薛林知道该收敛一些了。
临行前的一天,薛林邀请陈赓和胡宗南在广州的一家酒楼大吃了一顿,没敢喝酒。
饭桌上薛林再次叮嘱陈赓:“我觉得陈炯明会再次叛乱攻打广州,你可以提醒一下蒋校长”。
”这个可能吗?“一旁的胡宗南对此不以为意。
”我也是自己感觉的,陈炯明这个人一直都对广东垂涎三尺,不可大意。“
”好,我会提醒校长的,不过,也用不着咱提醒,可能校长也时刻注意他呢。“陈赓说。
”但愿如此。“薛林说道。
接着几人又谈了谈比较轻松的话题,诸如民国的美食、美景、还有美女。
吃饱后,陈赓、胡宗南回黄埔继续训练学习,薛林留在广州准备北上。
筹备北上的过程是很忙碌的,一切要有计划,重要的是要保障孙先生的安全,凡事都不能大意。而孙中山更是很重视这次北上之行,不断修改演讲词,筹划会见哪些人物。
十一月四日孙中山命令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令谭延闿办理大本营事物,并密令其准备北伐事宜。
薛林看到了孙先生这几日的劳苦,不由得在日记中写下:孙中山先生面对险恶之形势,不惜己身,抱病北上,尽心竭力,为国为民,其大节烈操,令人感佩之至,曾经只在史书上看到伟人身影,如今亲眼所见,方可见伟人之艰难,若孙先生能再活三十年,则日本必不敢小视中华!
十一月七日,孙中山让薛林协助汪精卫起草《时局宣言》,薛林感到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
薛林冥思苦想,还好在高中时作文的根底不错,他在在宣言中写到:“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国民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孙中山看到宣言的初稿,感叹道:“后生可畏……,这个薛林是个很特别的青年。”虽然孙中山觉得薛林有些奇怪,但是值此乱世,奇人总比庸人好,孙中山需要奇人,不需要庸人、凡人。
转眼到了十一月十日,这一天孙先生发表《北上宣言》并通电全国,这一天很忙,薛林作为北上人员之一,也负责了一些业务——端茶、倒水、送资料,干些杂货。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重申:必须打倒军阀及其赖以存在的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些口号,孙中山喊了一生。
宣言发表后,十一月十三日,孙先生一行人乘船离开广州去香港,准备在香港启程去上海,再经日本到天津,然后到北平。
这一天广州各界人士均来到码头送行,薛林身穿黑色修身西服,内穿黑色高领毛衣,脚蹬皮鞋,佩一小剑,再加上略显古铜色的肤色,颇为英俊,干练,虽然站在一行人的边上,但也显得非常精神,吸引了很多少女的目光。
薛林倒是没有心情注意这些,因为他还兼任保镖的角色,他目光冷峻,时刻扫视着来送行的人员。
10时20分,孙中山告别各界人士后,携宋庆龄、李烈钧、汪精卫、邵元冲、薛林等二十余人登船。
下午3时抵达黄埔,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率全体官兵登永丰舰迎孙中山登岸与黄埔军校告别,这时黄埔一二期学生正在对岸的鱼珠炮台一带实施战术演习,并作筑城工作,孙中山前往校阅。
黄埔学生看到孙先生两鬓斑白,在风中来看望黄埔师生,有的人不由自主的流下两行泪水。
孙中山在黄埔和军校师生会晤,对黄埔军校的卓越成就赞勉备至,不知这时是有预感,还是下意识,在离别前竟对蒋介石说:“我这次北上,祸福难以预料,能不能回来实在不敢预测,不过北上是为了革命,是为了救国救民,虽有危险亦何所惧?何况我已五十九岁,死也可以瞑目了。”
蒋介石听了孙中山这番话,非常惊讶:“先生为何今天这样说?”
孙中山答:“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时,倘在二三年前,我就不能死,现在有了这么多好学生,可以完成革命工作,我死亦无憾。”孙中山在说这话时还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薛林。
说的不胜凄凉,在场的人都感到一丝伤感。
薛林的内心伤心不已,眼睛饱含泪水,但他强忍住,他知道,这是伟人对自己和几十名黄埔人的期望,他要尽最大努力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生。
广东的深秋还不是很冷,可是薛林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凄凉,虽然孙中山的身材不是很高,但是此时他在薛林心中的形象高大无比。该怎么挽救孙先生,这个时候国内局势这么复杂,这个时候怎么能没有孙先生……。
薛林好恨自己,既然是穿越来的,为什么不带来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
随后,蒋介石在校中为孙中山饯行,下午5时50分孙中山再次登舰向香港航行。
薛林在船上挥手向同学们告别,再见徐向前、胡宗南、陈赓。再见黄埔。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望着渐行渐远的黄埔岛,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未来等待着薛林的是什么,薛林不知道,薛林站在船轩上,凝视着远方……